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8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传统时期,“权威性资源”(Authoritative Resources)即行政力量的资源对城市的影响力远在经济力量之上。由于无论是在大一统国家统治期间,还是在分裂性地方王国统治期间,政治型城市都是居于权力和文化的核心地带,其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都得益于国家行政力量的支撑。但是,自19世纪40年代外力楔入以后,中国城市被迫开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艰难转型。然而,同为传统政治型的城市却在近代之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2.
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加快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势必面临很多的问题,其中用地问题就是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从耕地占用方面说明了小城镇建设中遇到的用地问题,并针对现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3.
在影响江南城市社会发展的诸多客观因素中,地域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具体表现为崇文重教、重商等因素,这些因素不但是江南城市近代化的基础,也是江南城市近代化的动力。开放改革,借鉴外来文化,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区域民众文化素质,改善地域文化环境是促进区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4.
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真挚地同情深受封建统治的受剥削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愤怒地谴责统治者令人发指的恶行。人道主义是狄更斯小说的指导思想,尤以《双城记》最为典型。文章详细阐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并对之加以剖析,指出其进步性及局限性极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5.
作者采集全国各区域有代表性的10城市气候资料,统计分析得出近27年来中国气候变暖与全球的一致性,以及变化在一些区域明显经度与纬度的地带性,西南存在一个气温不升乃至下降的区域;降水总量趋于减少、微旱。但近两年来气温略下降,降水有增加。大面积区域气温与降水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76.
《三名城》是证伪三部曲,同时也展示了疗救社会的药方。它一方面承继了家族史小说时期的自然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又直接指向了《四福音》的社会梦想。  相似文献   
77.
9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大致分为四种范型,我们试图从城市化意义的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整合、"人文精神"的反思和现实主义冲击波来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8.
小说《双城记》中,监狱影像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于全文始终。监狱影像与作者狄更斯的早年生活经历,父亲负债累及家人入狱,英法革命风暴和作者的现实主义思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在小说中,莫奈特医生的监狱生活及挥之不去的监狱情节,卡尔登的死,德福格夫人一生心中的仇恨及革命的生活画卷等无不映射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79.
The Internet Backbone and the American Metropolis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Despite the rapid growth of advanced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there is a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geographic diffusion of these new technologies. The Internet presents an important challenge to communications researchers, as it threatens to redefine the production and delivery of vital services including finance, retailing, and education. This article seeks to address the gap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backbone networks in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1997 and 1999. We focus upon the intermetropolitan links that have provided transcontinental data transport services since the demise of the federally subsidized networks deployed in the 1970s and 1980s. We find that a select group of seven highly interconnected metropolitan areas consistently dominated the geography of national data networks, despite massive investment in this infrastructure over the study period. Furthermore, while prosperous and internationally oriented American cities lead the nation in adopting and deploying Internet technologies, interior regions and economically distressed cities have failed to keep up. As information-based industries and services account for an increasing share of economic activity, this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Internet may aggravate the economic disparities among regions, rather than level them. Although the capacity of the backbone system has slowly diffused throughout the metropolitan system, the geographic structure of interconnecting links has changed little. Finally, the continued persistence of the metropolis as the center for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illustrates the need for a more sophistica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et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