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在多光谱成像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反射式光谱仪、数字显微镜等非介入式的光学调查仪器,结合实验室模拟试验和洞窟调查,对莫高窟第285窟南壁的无机颜料和有机染料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利用微区X荧光结合显微镜和电镜-能谱的分析方法,对榆林窟第10、第27窟的4个黄色颜料的表面和剖面进行分析.经过初步研究发现,榆林窟第10窟和第27窟使用的黄色颜料都是砷和硫的化合物,由此推定以上两个洞窟使用了雄黄或雌黄,两个洞窟的黄色颜料在材料使用和制作工艺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且都存在变色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鲁土司衙门晚期建筑塔尔殿和早期建筑万岁殿壁画为例,采用多光谱成像、便携式X-荧光仪(XRF)、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NIR)、便携式数码显微镜等无损分析技术,在遗址现场对壁画的制作材料、工艺、历史干预等进行调查研究。多光谱摄影调查发现塔尔殿壁画所用颜料成份复杂。万岁殿主殿壁画局部有重绘现象,回廊壁画没有发现重绘和修改的现象,属明代早期原绘壁画。采用XRF结合NIR原位-无损分析相互提供佐证信息,可以确定绝大部分颜料,并经室内XRD分析验证。壁画的主要颜料红色为铅丹、朱砂,绿色为巴黎绿、氯铜矿、石绿,蓝色为人造群青、石青,黄色为雌黄、金,白色以铅白、石灰为主。部分颜料如黄色、蓝色,使用有机颜料可能性极大。氯铜矿和石青只发现于万岁殿回廊。壁画颜料使用时代特征明显。四种原位-无损分析方法结合,可以应用于壁画类不可移动文物制作材料分析、价值认知、干预历史调查等方面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安世墓是一座王侯级别的大型墓葬群.为了解金属文物赋存的土壤中有关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本研究以该墓群M25耳室为研究对象,采集考古发掘现场地面土壤,采用ICP-MS和便携式X荧光设备进行多金属元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因腐蚀而迁移是在有限的范围内.随着距青铜器文物水平面距离的增加,Cu、Pb浓度衰减变化呈指数下降趋势,腐蚀范围可达7cm;从纵深分布上看,金属元素的扩散在2cm范围内.铁器的水平腐蚀范围为3-5cm,小于青铜器腐蚀范围.便携式X荧光分析结果与ICP-MS分析结果吻合较好,对于Cu、Pb、Hg这类具有很好指示性的重金属元素,采用便携式X荧光分析可以为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的发掘提供文物埋藏信息.  相似文献   
5.
均匀设计是一种重要的试验设计方法,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泥浆选配实验,并进行回归分析,能大大减少试验次数,得出最佳泥浆配方,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壁画制作材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介绍了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处壁画的保存现状、病害种类、壁画地仗及墙体的制作工艺 ,并对壁画制作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山西大同观音堂是大同市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专门供奉观音菩萨的佛教寺院,其主殿观音殿内现存清末壁画约70m2,是山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清代重要壁画作品.应用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多种分析方法对观音堂壁画样品的微观结构和矿物颜料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壁画材料及工艺作初步解析.结果表明观音堂壁画使用了传统的干壁画绘制工艺,即在建筑内部的青砖墙体上抹上添加碎麦秸的灰泥,在灰泥上涂抹一层很薄的含有更细植物纤维的黏土,制成细泥层,在细泥层上涂刷高岭石或方解石制成白色底色层,用于作画.壁画使用颜料分别为朱砂、石青、石绿、铅丹、雌黄、水白铅矿及赤铁矿等常见矿物质颜料.研究结果可为了解清代大同本地的壁画制作工艺和材料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酥碱与疱疹是莫高窟壁画可溶盐破坏的两种外在表现形式.本研究为明确莫高窟顶层洞窟第196窟内部可溶盐种类及分布状况,采用离子色谱分析仪、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分析仪等,对取自第196窟的多个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主室内部以西壁可溶盐含量最高,南北壁次之,东壁最少,造成壁画破坏的可溶盐以NaCl为主,部分区域存在少量Na2SO4.环境相对湿度监测结果显示,降雨时洞窟内部相对湿度最高可达73%,超过莫高窟环境湿度监测预警值.洞窟内部产生带状疱疹的原因是早期修复时混合石灰砂浆不当用水所致.前室北壁底部区域酥松现象主要由可溶盐Na2SO4溶解结晶破坏所致,而较高区域的酥松以动物筑洞产生的机械破坏为主导.该研究成果对丰富莫高窟可溶盐种类及分布信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第196窟壁画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修复加固材料对莫高窟壁画颜料颜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实验选择了国内外通用的一些壁画修复材料和最新研制的一些材料 ,对制作的壁画模拟试块的颜料进行了加固 ,并对加固后的试块进行了湿度变化、CO2 以及光照老化实验 ,通过颜料监测和分析研究 ,证明了在莫高窟特殊的干燥环境中 ,目前采用的聚醋酸乙烯乳液和实验中选择的聚丙烯酸乳液是适宜、有效的壁画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能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对莫高窟第351窟的壁画疱疹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疱疹病害的物质组成为NaCl.壁画地仗中可溶盐的分析表明,可溶盐的分布状况与疱疹病害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各种离子在壁画地仗中的分布有其各自的特征,水分将大量的可溶盐带入壁画地仗,水分蒸发后NaCl结晶形成了疱疹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