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乾隆帝少年时代便密切接触佛教,通过同章嘉三世的交往,深刻领悟了佛教文化;在与超字辈僧人同参法会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上层僧人的趋炎附势,对其投机钻营的行径产生了厌恶之情;而在他少年时代的诗文集《乐善堂全集》中,其对佛教寺庙的喜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对参禅悟道高僧的尊重多有描写。从这些诗歌中可以推断:弘历少年时代形成的佛教观具有理想主义倾向,这无疑影响了他即位后施行的佛教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2.
意识的能动性,指的是人类通过实践能反映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和抽象,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由此形成一定的观点、思想、理论体系,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最终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原来世界上所没有的新事物。因此,从本质上说,意识能动性属于认  相似文献   
3.
就业公平是教育公平价值理想在社会领域的现实映射。就业公平与教育结果公平密不可分,对就业公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大规模社会调查、小范围的问卷调查,乃至记者的采访、学者的理论推断,都证明了就业不公现象的普遍存在。推行就业信息完全、充分、及时的公开,是破解就业不公顽疾的有力手段。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体系,是促进就业公平的有力保障。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是解决就业不公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委派到中小学的“挂职副校长”在大学和中小学两个教育场域中产生影响,是具有“双栖”性质的教育人。根据其驻中小学的时间、学科背景、聘任方式、管理组织等标准,可对挂职副校长做类型区分。作为大学专业人员的代表、连接大学与中小学的桥梁、进行实践研究的先锋、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人物,挂职副校长在中小学的工作中遭遇了理实冲突、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冲突、双重职责下的工作重心冲突、文化差异下的工作方式与取向冲突、业务开展中的语言冲突。通过进一步完善“挂职副校长”成长的支持与保障机制,提升效能,促使其向“实践型专家”的理想发展样态成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角度,用信息论原理初步探讨了英语教材信息转换的要点和分类,各类信息的转换方法和实施过程,最后指出了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蒲松龄除文学家身份外,亦是一位推崇医德、博闻强记的民间医家,他为世人留下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医学著述。在其撰写的《聊斋志异》中不乏涉及中医知识和医药现象的篇章。本文将《聊斋志异》置于中医文化的视角下进行探讨,试图通过对文本和中医文化的交叉研究,深入挖掘蒲松龄的医学理念和价值观,加深对《聊斋志异》涉医文化内涵的理解,期望以《聊斋志异》为例,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视角和阐释方向。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发展迅速,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课程论非常必要,并已经具备构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课程论应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国话语体系,立足中国实践问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践创生路径是善于借鉴西方课程论研究,积极寻源中国传统智慧,注重多种研究范式融会贯通,以及加强与实践领域多方协同。以此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力量,展现中国自信。  相似文献   
8.
乡土课程,是以具有“乡土特征”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建构的地方性质的课程,是对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的重要载体。乡土课程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是地方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动力支持,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课程基地,是“五育”融合育人的重要课程行动。本研究以山东省P市乡土课程的调研为行动始点,在组建课程开发团队与乡土课程资源的收集、筛选、整理的过程中,以乡土课程标准制定、特色乡土教材的开发以及配套资源库建设为重点,进行了乡土课程开发的实践行动。并对当下课程实施、课程协调、课程评价、课程指向和乡土教育价值等乡土课程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当代心理科学的新理论,从理性的角度,对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四会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记忆词汇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词汇意义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辩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电大高师英语专业教材《中学英语教学法》,在概述和第二章里,分别使用了“课程设计”和“课程设置”两个概念.经过仔细研读和认真思考之后,笔者认为,该书对上述两个概念的使用,是不适当的,因此感到有必要对此加以分析和探讨.“课程设计”和“课程设置”,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课程理论中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基本概念.下面我们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