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化巨变时代的新式民俗志——《中国民俗文化志》总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民俗文化志》(县、区卷)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具体理解民俗与地方生活的关系,以体现文化巨变时代的文化自觉意识。当代地方民俗志需要以三点重要认识为前提:一、中国民俗的地方性是民族性与地域性交叉的表现;二、民俗志应该着力记述连续性的民俗传承,也要关注深层的民俗传承;三、结合对地方传统生活方式的把握,将比较容易描述地方民俗的特色,呈现民俗文化内在的逻辑关系,反映地方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特征。民俗文化的地方传承也就是在历史上被一再建构的地方性象征体系,其中若干重要文化事象具有标志性意义。因此“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成为本志书统一采取的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2.
黄浦江沿岸村落生活中的诸多民俗现象表明 ,不能仅以“家族村落”的理念来认识中国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形态。虽然这一地区的小型聚落大多数是由同姓家户所组成 ,但是由若干相邻聚落中所有异姓家户组成的集体才是这里基层的村民自治组织形式。在姻亲交往、土地制度、特殊职业和村庄对外势力等方面的传统习俗规范与文化心态 ,由于均牵涉到家庭之间的权益与地位关系 ,因而是我们掌握这一地区村落社会自治的情况时应当注意观察的事实对象。  相似文献   
3.
刘铁梁 《文化遗产》2013,(4):99-107,158
城市化过程要求民俗学改变以往一味寻找和保护传统民俗的习惯,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城市化的结果并不只是城市的扩张和村庄的减少,而是城乡关系的重新建构,这使得城市和乡村中人们的日常劳作模式、休闲模式、交往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生的社会群体和边缘生活文化现象;同时也促成了可以称作"村庄记忆"和"城市记忆"的全民性文化实践。所有这些情况都意味着民俗学研究将大有可为,而且可以在参与文化发展实践中发挥特殊作用。在有关这些文化变化的调查、研究和参与过程中,民俗学正在反思和重树自身的学术理念、问题与方法。民俗学将进一步把田野作业作为文化对话的过程,把民俗志作为交流生活感受的文化媒介;还将强化身体文化的视角,以应对高科技发展对于人的行为模式和交往方式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注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的工作中,对于节日民俗的调查和理解尚不够深入,特别是将节日仅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图式来给予统一解释,忽略了地方社会中实际传承节日文化的具体条件和实际动力.通过对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姊妹节与划龙船节个案的理解,认为研究节日民俗不能离开对于具体地方社会集体生活方式及其所处地理历史位置的认知,离不开对于节日文化地方性的考察.节日民俗的地方差异现象尽管表现得可能非常细微,但是如果结合地方社会历史的各异情况来给予观察,其意义不可小觑,因而必须给予尊重.  相似文献   
5.
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民俗志在民俗学研究体系中占有资料基础部分的位置,但由于民俗学早已形成自己比较独特的研究风格,即必须直接“阅读”民众生活这个“文本”,故采取田野作业方法,所以民俗志就成为代表本学科特点的和占据主体位置的“研究方式”。在对此有足够认识的基础上,民俗志研究者应进一步增强学科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意识实际包含着两个方向:检验修正与填补开拓,均关系到民俗学理论的建构。民俗志目前面临有“民”与“俗”即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由于得到一定解决,从而使民俗志文本模式正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注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的工作中,对于节日民俗的调查和理解尚不够深入,特别是将节日仅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图式来给予统一解释,忽略了地方社会中实际传承节日文化的具体条件和实际动力。通过对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姊妹节与划龙船节个案的理解,认为研究节日民俗不能离开对于具体地方社会集体生活方式及其所处地理历史位置的认知,离不开对于节日文化地方性的考察。节日民俗的地方差异现象尽管表现得可能非常细微,但是如果结合地方社会历史的各异情况来给予观察,其意义不可小觑,因而必须给予尊重。  相似文献   
7.
1991年,钟敬文提出了"民俗文化学",这可以看作他在最近20年学术思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核心性创新概念,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民俗文化学"产生的现实背景,有民俗学自身学科意识需要加强的情况,也有整个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界尚与民俗学发生割裂的情况,钟敬文在两方面的研究实践,促成了他提出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对于"民俗文化学"不能仅从民俗学单一发展的需要上理解,因为它对民俗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整体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是,从民俗学的建设来说,"民俗文化学"学科的提出,却包含着文化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思想,这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三十五年来,新中国的民间文学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民间文学宝库被一座座地打开。不曾登上大雅之堂的民间歌手、故事家受到党和政府的尊重。他们和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得到了不断深入的和多方面的研究探索,一支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结合起来的民间文学工作者队伍日益壮大起  相似文献   
9.
“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传统体例的民俗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写作,存在着将作为整体并具有互释性的生活文化割裂的倾向。因此,在借鉴民族志书写模式与解释人类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市门头沟区民俗文化志》调查与写作实践的反思,提出“标志性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倡导“标志性文化统领式”的新式民俗志写作,以提升抢救与保护民俗文化的认识水平。所谓标志性文化应具有:一、能反映这一地方的特殊历史进程和贡献;二、体现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和气质,具有薪尽火传的生命力;三、深刻地联系着地方民众的生活方式和诸多文化现象等三个主要特征。这种民俗志书写也将促进民俗文化调查的深入和研究范式的创新,间接对地方社会协调发展和增强社会自我调节能力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北师大民俗学学科是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最著名的学术中心,在改革开放后20几年中进入了发展的高峰.钟敬文率领学科点队伍实现了从民间文学向民俗学的拓展;不断提出了创新的观点和学术主张;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互相促进的新局面;建立了民俗学人才培养的模式.总结这段经历所得到的基本经验是,学科的开拓与前进,必然是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坚持学术创新的过程.学科特色及优势的形成,根源于不断开拓与探索的实践.学科今后必须坚持学术创新精神,同时要适应全球背景下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全面建起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