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7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科安先生的专著《延安文学研究》突破了传统延安文学研究的规范,以一种"新的思维观念"来考察延安文学,挖掘出延安文学"新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一、返回"历史情境"的"知识考古学"式文学史研究思维方式;二、对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本土话语体系的价值意义与历史地位的理性评判和"高调"肯定;三、凸现延安文学的复杂化建构;四、建立在延安文学"接受史"基础上的主体评判。  相似文献   
2.
杨骚一生仅创作两篇小说,即创作于1928年的<蠢>和1956年的<苹果姑娘>,前者受到"普罗文学"思潮的影响,具有浓厚的"革命的浪漫谛克"特色,后者是一篇披着童话"外衣"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积极"干预现实",尖锐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在艺术上具有明显的童话特征.  相似文献   
3.
印尼和中国的民间故事具有"大同小异"的特征,大同首先体现在两国民间故事具有若干相同的母题类型:即惩恶扬善的英雄传奇、劝谕训诫的动物叙事、忠贞不渝的爱情传奇、备受尊崇的民间信仰、发人深省的伦理悲剧;其次体现在它们在艺术手法上的不谋而合之处:即寓泛神话色彩的故事于自然的表现手法、拟人色彩的动物视点、寓情于理的世态展现。两国民间故事既有整体层面"大同",亦有局部层面的"小异",即在诸母题范畴的内部细节和艺术手法的具体运用等方面,呈现出差异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初版于1956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的而非“神”的鲁迅形象,摆脱了同时期大陆鲁迅传记写作中的“神化”倾向,曹聚仁自然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人间鲁迅”写作范式的寂寞先驱和最早开拓者,《鲁迅评传》成为鲁迅传记“去神化”写作范式的发轫之作,其贡献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分别掀起了两次儒学复兴浪潮.而鲁迅"反传统"的核心是激烈批判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因此在儒学复兴浪潮中,鲁迅所代表的"五四"价值系统就被置于"缺席"审判位置,两种价值系统由此形成一种对抗关系.在当今多元价值标准的"全球化"时代,儒学和鲁学虽然属于不同的价值体系,但在某些问题上却有一致的认识,两者可以互相借鉴,多元共存.  相似文献   
6.
以三部当代史著为主要个案,从文学史写作的治史理念、文学史写作的价值立场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原则、方法、状态与得失。  相似文献   
7.
略论鲁迅小说中商品经济意识的萌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呐喊》,《彷徨》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个商品经济萌芽发展的时代,这种特定的时代特征会艺术地投射到他的小说文本中,种种与经济有关的细节内容会内在地体现为一种萌芽的商品经济意识,本文将这种意识归结为十点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产生这种意识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从中国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论证从明清到20世纪初期城乡商品经济确实存在一个从萌到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江浙沿海地区带和京城地区带),主观上是因为鲁迅有意识地对农民与知识分子等在商品经济社会里的生存真相进行人道主义关注。  相似文献   
8.
阿Q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原型",有着众多的文学后裔,仅就1990年代后小说而言,就出现了刘跃进、许三观、福贵、陈奂生、张大民、<阿Q后传>中的"阿Q"等人物形象,这些变异的后裔或多或少遗传了他们的先祖阿Q的精神基因,表现了大致相似的"阿Q相"和文化-心理结构.但由于作家写作宗旨、价值立场与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作家对人物的主体情感态度差异甚殊.  相似文献   
9.
以钱玄同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先驱"反传统"的"偏激",一方面表明了五四先驱对于传统的基本态度,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们一种在斗争中的表达策略.其实,五四新文化运动好似一场关乎生死存亡命运的群体大辩论,新旧阵营分别属于辩论的正反方.既为大辩论,为了取得辩论的效果,就应该采取辩论所需要的表达方式,"偏激"就成为正方辩手所采取的最佳表达方式之一,而这显然是一种特定言说语境中的修辞策略,不可作脱离特定语境的僵化式理解.在具体操作实践的层面,五四先驱对传统文化多采取辨证取舍的态度,既有批判,也有肯定,既有破坏,也有建设.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出现了"重评五四"的思想潮流,一些学者对五四的文化激进主义作出严厉批评,但如果能还原到特定历史现场和言说语境,把"偏激"视为五四先驱所运用的一种具有修辞性质的表达策略,那么,我们对五四先驱的文化激进主义的评价也许就不会过于苛刻.  相似文献   
10.
在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中,男女两性关系是不对等的,女性缺乏自身的主体性与独立人格,并崇尚单方面的自我奉献与自我牺牲,男性中心主义意识隐约可见,诗歌所表现的爱情观其实与现代意义上的爱情观尚有距离。普通读者往往是从正面意义上来把握这首诗,欣赏、痴爱并歌颂其中所体现的爱情,但却很少能识别其背后隐藏的负面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诗所体现的爱情观就象"罂粟花"一样,表面上看起来美丽绝伦,充满诱惑力,然而其本质上却是"有毒"的,因此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