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前对话理论已成为一种基本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对话”的理念——构建师生间的对话平台无疑是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话理论已成为一种基准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对话”的理念——构建师生间的对话平台无疑是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论是高师中文教育专业一门必修课程,与中文其他课程相比,它既重视语文教育基本理论的探讨,又具有明显的教学实践性的指向,是一门联结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最能体现师范性课程的学科教学论面临新的挑战,在如何顺应语文新课程改革需要,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接轨等方面上,必须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解释学发展的历程中,围绕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解释的重心发生了多次转向。无论是作者中心抑或是读者中心,为课程文本解释提供的参照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笔者认为,读者、文本、作者三个要素应当融合在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中,组成网状的构成模式。课程文本解释也应成为一种动态的、立体的、多元的活动。而在这方面,意大利学者艾柯的文本中心论既强调了文本的开放性与解释者主体性的发挥,又关注到文本解释的限度.可以为课程文本解释理论的发展带来颇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季塞南 《现代语文》2006,(9):105-106
学教学在中学语教学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它不仅承载着传播民族化知识的重任。同时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冰心曾说:“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在大力提倡人精神的今天,在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问题设置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实现学情与理的交融,“问”的形式也越具多样化。那么“问”究竟如何展开,什么样的“问”才有价值呢?  相似文献   
6.
"文革"时期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人的阶级性、革命性、斗争性被扩大化、普及化,而家庭、伦理和个体的情感教育则处于缺失和异化状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社会伦理和情感方式的畸形与变态。"文革"时期以阶级感情代替人伦亲情,以阶级教育代替情感教育,造成了严重的道德混乱和感情危机,使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陷入崩溃的边缘。这一灾难性后果在"文革"结束以后的第一个文学浪潮——伤痕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显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