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教育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评价方法认识与教育评价实践建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定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等三组评价方法,指出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要注意的问题,对开展以发现价值、证实价值和价值增值为目的的评价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为谁评:校本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校本课程评价是为学生和学校评。为学生评价。校本课程是为学生学习有用知识发展自己潜能,提高自己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时间和空间服务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应该由学生来建立,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应该成为评价校本课程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3.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随着高等院校扩大招生,它已成为一种高利害性的考试。进行中考改革,将对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最近几年,教育部对中考改革进行了大胆的尝试,1999年还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有关专家,对全国部分省(市)、地区的中考试卷和考试管理等工作进行评价。评价表明,尽管各地在中考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中考改革只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中考价值主体游离于中考改革之外,导致中考改革缺乏持续的支持动力和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5.
高校招生制度是由其构成要素既作为价值主体存在又作为价值客体存在所构成的价值系统,这个系统中存在着价值冲突、价值异化及价值单极化的可能。以举办高等学校者公平分享高校招生录取价值作为逻辑起点,可以建立基于价值共生的高校招生制度,从而为高校招生确立大学的高校招生标准、政府的高校招生标准、公民的高校招生标准及考生的高校招生标准等四类招生标准,为考生自主选择高校录取标准提供充足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公民、大学、考生及政府之间良性互动,有效防范价值冲突、价值异化及价值单极化的发生,解决现行高考制度面临的诸多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99年以来我国中考命题质量评估历程的分析,揭示开展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评估的困境成因在于:缺乏命题质量评估界定,缺乏命题质量标准,缺乏命题质量评估主体标准,评估实践的“只技术”思维,缺乏命题质量评估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3条解困对策: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容错制度,依法治考,专业化与标准化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合分析1994年以来全国高考数学试题编制的六点基本做法,以及编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今后教学和高考复习提出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对问题指向只有原则性要求”和“一题多题”是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本质特点,并初步分析了数学开放性问题的3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9.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反思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当前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为合理、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综合素质价值主体迷失、用低层次的需要发动评价、评价功能的选择存在内在冲突、用应试思维设计开展评价的策略、运行评价所需要的条件超越国情、运行评价的过程缺乏正当性等。对此,建议采取厘清价值主体、用实现高层次的需要发动评价、开展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及在运行评价过程中强调正当性等对策来改进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周年,高考成为各种媒体热议的话题。对于三十年来高考的意义与功过,全社会已经有了充分的共识。而在全国高考改革全面推进的形势下,高考制度的发展走向,成为目前有关高考话题中的最核心内容。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和争鸣。2007年8月,在江西南昌举行的第五届《考试研究》编委会暨"高考改革与发展讨论会"上,与会的教育专家学者总结三十年来高考的经验,对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我国高考制度的意义、功能、社会背景、改革目标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并对时下有关高考改革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辨析。本刊现摘要刊登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以此作为对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