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目的 了解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特征,为培养其积极应对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75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高中生与全国常模相比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上均差异显著;(2)高中生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上不存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城乡等差异,但文、理科学生在消极应对维度上存在差异,文科的均分高于理科;(3)高中生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结论 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加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2.
城乡初中生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02名城乡初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表明,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强度在城乡,性别之间东显著,初一学生的动机强度显著高于初三;动机发展类型与趋势由强到弱依此排序为:成就性,认知性,威信性和附属性,成就性动机始终保持首位,成就性,认知性动机是影响学生成绩提高的主要动机类型,双亲文化,职业及学生对学习的归因,内外控制因素等与学习动机有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但如何更有效地来进行呢?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联系,阐明了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说明只有发展心理咨询,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心理咨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设想,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商洛师专332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师专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差异显著.主要心理问题是抑郁、人际关系、强迫、偏执、敌对(检出率2.11%~12.65%);心理问题发生率(23.79%)高于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从性别看,心理问题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从年级看,心理问题发生率二年级学生最高(25.83%),其次是三年级(23.33%),再次是一年级(22.13%),主要心理问题基本相似.因此,加强师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卫生服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心理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本文从面向21世纪视角,分析了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面向21世纪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现代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分析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方法文献研究、理论分析.结果尽管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在哲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但是,随着现代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人们不难发现他的设想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不能不引起人们认真的反思;事实表明,巴氏学说是一种缺少事实依据的假设,在理论上也摆脱不了机械唯物论的窠臼.结论从这一学说的终结上我们可以看到唯物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同时,随着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唯物主义也不得不改变它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彭虎军 《邯郸师专学报》2000,10(2):37-39,41
心理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从面向21世纪的角度分析了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了面向21世纪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应克服消极倾向,树立正确指导思想;科学设置机构,明确职责;加强队伍建设;规范运作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刘少奇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是对毛泽东思想宝库的重大贡献.本文初步探讨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丰富内涵,提出新形势下继承与发展这一思想是改革目前的教育体制,使教育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分析了市场经济下教育改革的着眼点,进而提出了高校改革的一些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10.
教师心理健康既有一般心理健康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内涵。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问题、角色心理冲突、人际关系问题和职业倦怠等。这些问题是在职业因素、社会支持系统及人格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我们应该通过调适工作压力,增强职业满意感;减轻负担,增强工作乐趣感;民主团结、积极拓展人际关系;加强人格锻炼,增强耐挫力;推进继续教育,增强调适能力来调适教师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