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刘幸  施克灿 《教育研究》2021,42(11):86-95
作为一个对应于英文"eduction"的译词,"教育"创自日本文部省官僚箕作麟祥之手,并且在创始之初,就指向了现代教育体制的一些重要特征.但在明治时代的前20年,以"学"、"教学"为核心的传统话语体系仍旧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随着"儒教主义"的盛行,一度在日本占据上风.1890年《教育敕语》的颁布,最终宣告了"教育"一词成为主流,并且浸透到了普通日本人的话语之中.这个转变,一方面见证了文部省推行现代新式教育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见证了日本教育逐渐偏向天皇体制的过程."教育"一词在20世纪初随着各类东洋新名词传入中国,但中国人接纳这一新词,主要是从建设现代教育制度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契合点──试论18岁“成人礼”教育的必要性北京师范大学施克灿随着时代巨轮的推进,教育理论日新月异,关门办学观念渐被淘汰,学校参与社会教育,乃大势所趋,其途径大致有三:一是让成人或社会青年进学校接受各类培训;二是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接...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教育家理想中的教师标准探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条件,可称为早期的教师标准。中国古代的教师标准,实际上有两个体系,一是教育家笔下理想的教师形象与标准,二是统治者选拔“学官”的具体标准。本文主要对前者进行梳理与分析,包括教师的道德标准、教师的职业形象、知识标准、教育能力标准以及社会服务等五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合理的成分,以期对现代教师标准体系的构建提供历史借鉴,以全面提高我国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国际教师专业标准的三种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目的,是教师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也可以说是一种过程,即培养教师使其达到专业所要求标准的过程,而教师专业标准的模糊或缺失必然导致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的迷失.本文主要围绕国际上三种模式的教师专业标准,分析其内容及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立教师专业标准的政策建议,以全面提高我国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需重视对传统大学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也需要回归传统以寻求智慧,挖掘其当代价值。从历史角度看,以德治礼序为核心的儒家文化长期以来都是古代大学的制度与理念核心;清末至民国期间,随着西方大学办学模式、理念的传入,"中体西用"成为近代大学的主要特征;而建国后的中国大学,从苏联模式到欧美模式,"西方中心主义"长期盛行,西方经验成为主流经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不仅旨在实现世界水平,更要立足中国特色,凸显中国文化,弘扬德治礼序。大学德治要求在加强学生德育、师德建设、道德领导的同时,明确自律与他律的区别,切勿本末倒置,以手段当作目的。倡导大学之礼就是要明确个体的角色、权利与责任,维护师道尊严。此外,德治礼序的文化逻辑可为大学治理制度逻辑的局限性提供有效补充,从而实现大学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从师道尊严的角度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道尊严"作为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师道尊严"的历史探源,纵观"师道尊严"的发展变迁,提出在当今社会重塑"师道尊严"的必要性及其途径,试图为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一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社学教化职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较为特殊的初等教育机构,也是封建统治者推行地方教化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教化职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举行乡约、举行各种礼俗活动、进行社会评议,其目的在于改革社会风俗习惯.社学的教化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效果,在地方教化及地方自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客观上推动了儒家德育社会化和世俗化风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之一,哲学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在先秦儒学向汉代经学的转变过程中,董仲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主张“独尊儒术”使儒学神学化、经学化、社会化上。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着重从重德教、辅刑罚,万民之性、待教而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必仁且智以及教师观等方面,来分析董仲舒的修己治人之道,可以使高教管理者对古代儒家伦理管理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10.
杜威的教育理论与五四运动的风潮高度贴合,这使得杜威本人对中国抱有很深的感情。但随着运动的发展,杜威遭逢了严重的欠薪危机,让他的心绪在当年陷入了低潮。为筹措资金,胡适引入更多的社会团体,也在客观上扩大了杜威的影响力。杜威自1920年4月后主动调整自身角色,在南北两高师承担了更为系统的学术性课程。在北高师,他的“教育哲学”课程更是持续了整个学年,为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杜威的这一转变和整个中国日趋激进的社会氛围并不协调,也不符合大多数时人对杜威的想象,他本人不善演讲的弱点和理论中偏“保守”的一面也逐渐展现了出来。杜威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当以1920年4月为界:在此以前,他深度介入学生运动,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此以后,他明显转向了学院授课,注重对教育学学科建设。这两个矛盾的面向相辅相成,是杜威能够持久影响中国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