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00篇
科学研究   10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教育技术领域谎言和谬误迭生,浮躁与空想之风盛行,囿于虚假繁荣的原地鼓噪,而教育技术批判却处于低语甚至失语状态。在现今技术发展的历史节点上,为了修正教育技术批判的缺位,以批判之力激浊扬清,匡正学风,改善教育技术的学术生态。文章从学理上分析和探讨教育技术批判的内涵、对象、必要性和基本遵循。教育技术批判包括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其目的是在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构的相得益彰中找寻教育技术的进路。教育技术批判的对象包括无限膨胀的工具理性、全面与传统割裂而反传统的思潮、“唯洋是举”的“全盘西化”倾向、对基本概念推敲不足以及教育商业化等。开展教育技术批判,需持守勇于质疑、秉承理性、自我批判等基本遵循,由此才能充分发挥批判揭露、谴责、鞭挞、纠偏的作用与价值,推动教育技术走向光明前程。  相似文献   
2.
自STEM教育理念在中国落地生根以来,人们从关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的教与学,逐渐转向强调跨学科教学与学习。为了适应STEM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进一步定义了整合学科的STEM教育。考虑STEM教育的下一发展阶段,从教育管理者到教师的各个角色,本文对STEM教育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索,经历了从强调跨学科到强调整合学科的转变。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国内科技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发展积淀,但STEM教育理念还只是初步国际化;教师对整合学科的STEM教育缺乏理解且学科教学知识亟待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重理论建构而轻落地实践;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健全。最后,研究从政策制定、提升制定发展方案的可行性、优化教师培养策略、正视过程性困难与障碍等方面进行了决策探讨。  相似文献   
3.
4.
“协作学习”是目前教改中运用较多的现代教学模式之一。本文以高二历史教学中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探讨校园网环境下如何应用“协作学习”模式来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黄伟  孙伟  蒋霞 《编辑学报》2023,(1):60-65
期刊和文章数量的增长使得寻找合适的审稿专家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而期刊编辑需要审稿专家的协助才能保障文章的学术质量和期刊的声誉。本文首先比较分析了传统方法寻找审稿专家途径的优点、不足和维护措施。然后,介绍了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依靠学术搜索系统、文献数据库、科研人员画像平台、人工智能技术,使寻找审稿专家的途径更加广泛和有效。最后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外审工作实践为例,通过对专家特征的识别,合理配置不同特征的专家,把控审稿时间点和分析审稿行为,提升了期刊的外审效率。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制度,阐释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三种取径。  相似文献   
7.
蒋霞 《华章》2007,(12):28-28
本文从绿色GDP的研究角度来审视企业生产的成本核算环节,将企业内外部成本做了更全面的考虑,从而为我国生产者对企业的生产方式转变进行深层次思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9.
《檀香刑》以文学的方式探讨了权力如何通过暴力得以施行,从而实现对中国文化的深层反思。权力的暴力形式直接而集中的体现是刽子手赵甲,权力的反抗形式的集中体现则是农民孙丙为首的义和团,莫言通过这两种力量的较量,探寻拯救民族孱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观对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学功利主义如载道观、言志观形成了冲击,影响到中国现代纯文学观念的形成。同时,康德美学思想中审美的无目的与有目的、理性与形象、内容与形式之间也存在矛盾,矛盾的统一便在于“美的理想”。这也对中国文人学者形成很大影响,使他们既坚持文学的纯粹性与独立性,又主张其社会功用性,并力图在二者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