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前,大多数小学的学生运动会还被束缚在竞技为主的模式中,内容多限于田径项目。项目少、参加人数少,难以调动全体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悖素质教育的精神。为此,我校对小学生运动会进行了改革,使其充分体现全体性、全面性、趣味性和竞争性。既鼓励竞争,更强调参与,并与家庭携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调动他们自觉锻炼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知、情、意、行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同时应注意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基础,是成才的最佳动力。当学生学习感兴趣的内容时,学习主动、思维活跃,爱动脑、善思考,从心底进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互作用的过程。人的交往方式和能力是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 ,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 ,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地发挥 ,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 ,实际上是交往技能的学习与运用过程 ,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 ,无疑是学生学习社会交往方式 ,形成交往能力和技巧的重要途径。一、交往技能训练内容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 ,可把课堂教…  相似文献   
5.
按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我国的各小学要到2005年秋季,起始年级的学生才原则上进入新课程,这就意味着在近三年内还有不少地方将使用旧教材。在新旧课程的衔接时期,我们使用旧教材时可以“穿旧鞋走新路”,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按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执教,笔者在教学小学第八册数学《梯形的认识》时就是这样做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梯形的特征,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会作梯形的高,并深刻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与联系。一、从生活中引入课始,笔者从前面学过的四边形:长方…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互作用的过程.人的交往方式和能力是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  相似文献   
7.
充分的教学交往是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交往,学生感受到教师或同学对自己的积极评价而更为自尊、自信,并逐步增强自己的合群性、创新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8.
目前,大多数小学的学生运动会还被束缚在竞技为主的模式中,内容多限于田径项目.项目少、参加人数少,难以调动全体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悖素质教育的精神.为此,我校对小学生运动会进行了改革,使其充分体现全体性、全面性、趣味性和竞争性.既鼓励竞争,更强调参与,并与家庭携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调动他们自觉锻炼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中交往技能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互作用的过程。人的交往方式和能力是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地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交往技能的学习与运用过程,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无疑是学生学习社会交往方式,形成交往能力和技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如交往所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课堂教学交往所展示的不是“主体——客体”的关系结构,而是“主体——主体”的关系结构。现行教学所寻求的重点目标已深化到主体创造力、个性等主体性方面。而主体性的发展、弘扬与凸现,离开了有效的教学交往活动是不现实的,离开了有效教学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卓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质量,因为教育理论已经证实,教学即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我校在进行“有效课堂交往方式的研究”实践过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的,探究出了课堂教学交往评价活动的几个主要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