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惩罚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中国古代《易经》就认为在儿童的启蒙时期利用惩罚是有利的,如果脱去约束反倒是不利的,适度的“小惩”即可“大戒”。禅宗中的“当头棒喝”就是说明惩罚对犯错误者的惊醒作用。同样,国外也不乏惩罚教育思想。卢梭和斯宾塞都主张自然惩罚,让儿童为自己犯的错误承担责任;即便以尊重儿童著称的现代教育学家  相似文献   
2.
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对世界的过度占有和工具理性的泛滥使人的主体性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论,为了实现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平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教育也受此影响,在教育目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手段各方面都发生了变革。  相似文献   
3.
彭红英  张沙琦 《科教文汇》2007,(8X):214-215
处在信息日趋重要的当代,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出来。网络信息生态的失衡严重阻碍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对人们的信息消费与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保护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维持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沙琦 《文教资料》2008,(24):84-86
传统教学观采用典型的灌输式,无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道德教育也同样以这种方式对待学生,然而新时期的道德理念却处在转型中,作为社会规范的道德一方面成为人类追求的普世伦理,一方面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成为人塑造自身的一部分,当传统教学观和新道德理念发生碰撞,我们势必要呼吁一种新的尊重学生的道德教育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