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柏拉图的《会饮》篇真正核心的部分是从阿里斯托芬到苏格拉底的对爱神的赞颂。阿里斯托芬的讲辞预设了“人的自然”的原初完满,认为“爱欲”是基于对这种完满的破坏,而“爱欲”的行为是希望回复到人性的原初完满的无望努力。阿里斯托芬的讲辞表达了某种“丑陋”的真理,因为他的讲辞始终与身体有关。在苏格拉底之前只有他讲出了深刻的真理,因此他才是苏格拉底真正的对手。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快速传播,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双向挑战;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本身肩负的铸魂育人的教育使命,共同促使“三步骤”教学法改革应运而生。探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三步骤”教学法的五大保障,进而提出落实“三步骤”教学法的具体内容。阐述原理:讲授基本原理知识,奠定理论基础;分析原理:回答重大社会问题,提升理论水平;运用原理:指导社会生活实践,坚定理想信念。通过“三步骤”教学法改革,以期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贡献经验,力争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他们的唯物史观.西方当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提出了质疑.因此,要想构建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伦理或道德理论,有必要对他们的一些质疑和批判进行梳理.这些质疑包括把唯物史观看做是经济一元论或者一种历史决定论等,只有在合理反驳这些质疑的基础上,建构唯物史观的道德理论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庄子》内七篇中的《逍遥游》和《人间世》两篇在风格和气象上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文章试图通过对《人间世》文本的分析,探究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庄子在他的哲思中回避了现实和政治的维度,而将其仅作为技术性思考的对象。这使得庄子在面对沉重现实的时候,表现出了某种两极化的态度,一方面“任性逍遥”,另一方面又“戒之慎之”。文章通过彰显这种两极状态,来进一步认识庄子哲学的某些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奠基于理性概念的,但理性是个没有内涵的空概念。康德提出理性这个概念并非出于知识学的需要,而是出于实践和自由的必要性。康德预设了感性一理性或现象—本体的二元对立,认为我们只有彻底从感性一现象世界抽离出来,才能真正进入纯粹的善和自由的领域。但理性和纯粹的善等属于本体界的概念终究是一个悬设的空概念,不但是反目的论的,而且也是反实践的,它只能依据准则的可普遍化这样一个纯形式的规则,以此规则作为道德律令的根据和论证,但这种论证方法是失败的。康德道德哲学的失败迫使我们思考过一种作为整体而有意义的生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下中国社会最强音的中国梦,有其存在的现实性,同时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由于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有可期的实现目标和历经实践检验与证明的正确路径,中国梦有其现实性。同时,部分外部因素(如误读)的存在,造成了中国梦的现实问题。问题的出现以及提出,并不否认中国梦本身,相反地,是在对这些误读进行澄清从而还原中国梦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7.
必然命题是逻辑学中一类重要命题,自从有了可能世界的理论.关于必然命题种类的探讨越来越深入,具体。本文初步探讨了关于必然命题的一些主要种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他们的唯物史观。西方当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提出了质疑。因此,要想构建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伦理或道德理论,有必要对这些质疑进行梳理。这些质疑包括把唯物史观看做是经济一元论或者一种历史决定论等,只有在合理反驳这些质疑的基础上,建构唯物史观的道德理论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