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站成一棵树     
草长莺飞的季节,刚刚好的天却下起了粗粗细细的雨,千丝万缕如蛛丝般粘住了太阳的眼睛,使它整整一个礼拜都不肯起床。想不透这样的缠绵背后酝酿的是什么。心里氤氲着某种不安,如同长了草一样,荒荒的,赶不及拔掉便已经茂盛了。  相似文献   
2.
赋,在渊源上既是一种表现手法,又是一种文体样式。作为一种独立发展的文体样式,赋体以诗、骚为源头,而又在韵文与散文、咏物与抒情等形式、内容层面存在区别,是一种介于诗骚与散文之间的文体样式,且更倾向于后者。赋体有其相对清晰的发展轨迹,随着抒情功能的凸显和体物功能的衰退,赋体走向了分化。  相似文献   
3.
遇见     
有人这样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跋涉,怕的是你遇不上那种只可以将你磨砺,却不会将你毁灭的折磨。”  相似文献   
4.
《万历野获编》是明代重要的文学史料著作,书之所及:上述朝章掌故、下录琐事轶闻,无不毕陈。其中相当一部分条目承载着明代后期社会生活的繁华和文人精神情感的落寞。这对于全面、深入地了解明代社会风习和文人生态、心态,尤其是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思潮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汉字字形的变化及其形旁的特点对探究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衍变具有特殊意义。通过对汉字字形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6.
《召南.驺虞》是《诗经》中在词义训释、创作主旨等方面争论颇多的诗歌之一。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诗作主旨争议的正是"驺虞"一词具体所指的不确定性。结合各类辞书、文献,以及有关《诗经.周南》与《诗经.召南》体例编排等因素,"驺虞"当解为一种"仁兽",进而《召南.驺虞》一诗宜解读为带有对"驺虞"这种"仁兽"带有图腾性质的、反映先民畜牧养殖生活的谣谚。  相似文献   
7.
"趣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趣味"理论的源头,"味"范畴有着独立的、鲜明的发展历程。先秦时期,"味"主要是作为一种感官体验被提及和运用;汉魏时期,"味"开始逐渐进入政治、文化视域;唐宋时期,"味"进入文学艺术领域,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趣"范畴的出现,在丰富"味"范畴的审美内涵的同时,也宣布了"味"范畴黄金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8.
放飞梦想     
原以为这个冬天就这么过去了:没有真正的冬的凛冽,没有飘飘洒洒飞舞的雪花,甚至连学校的冰场都固执的不肯成型,一次次又化作水,;中过栅栏到路上来散步,不经意,我甚至会以为那是春的消息!  相似文献   
9.
很早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既然选择了,就只管风雨兼程。那时以为,这也仅仅就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而已,谁都可以说的,并不知道风雨后是什么。直到自己也经历了,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才知道它凝聚了多少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们的汗水和心血……  相似文献   
10.
元人视《诗经》为具有经学和文学双重性质的文本进行阐释和接受,一方面遵循着朱熹"感物道情,吟咏性情"的思路不断迈进,另一方面,依然看重《诗经》作为儒学经典所高张的美刺教化功能。元代雅正诗风,在远绍《诗经》的基础上,调和唐、宋诗情理之争,并最终以盛唐之风作为旗帜,以美刺风化的诗教作为目的,强调诗歌创作在吟咏性情之正的同时,适应"鸣太平之盛"的政治需要。《诗经》正是元代雅正诗风渊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