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5 毫秒
1
1.
【典子的话】自尊心每个人都有,但是因为每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又因人而异。有的人自尊心很强,就像材料中的小飞;有的人却会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做必要的变通。从正方同学的观点里,可以听到铮铮铁骨发出的铿锵之声,但是有不少同学没能贴近典子提供的材料进行辩论,把“自尊心”和“尊严”混为一谈,这样,就像射箭没有对准靶子,失去了目标,削弱了论辩的力度。反方同学的观点呈现出豁达、自信的人生态度。认为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提出过度“自尊”就是“自大”,观点辩证,论据有理,又能巧用比喻,很有说服力。他们聪明地将“过度”一词加在“自尊”的前面,既肯定了自尊心的重要性,又不至于在辩论中陷入否定自尊的泥潭。很讲究辩论技巧哦!典子认为,生活中我们既不要因为过于顾及“面子”而拒绝善意的帮助,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去迎合别人,这样才会更加自信和坚强。本期的“最佳辩手”典子建议授予赵延莉同学,她将得到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张丽钧散文集《依偎那座雪峰》一本。  相似文献   
2.
3.
伴随着智能技术尤其是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互构不断增强。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促使机器不断“人化”,甚至作为行动主体参与到教育当中,不仅重新构建了“人—技术—世界”的关系,而且导致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逐渐从“教学工具”向“教育行动者”转变,并通过“技术凝视主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塑造。另一方面,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介入导致人的“机器化”加剧,体现为:被技术嵌入的教育主体从“自然人”向“赛博格”转变,人类认识形式从身体感知向机器感知转变,人的主体价值被智能技术划界与规定。为破解智能时代技术带来的主体性危机,应以“培养人”为意向坚守教育的价值指向,使技术意向性与教育目的性相统一;以“否定性”为奇点透视教育主体的人机之别,着力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创变”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新型创造力,使学生在具身认知与机器感知下形成创变能力;以“善智”为目标构建教育中的人机互动,使教育技术在高效应用的同时能被有效规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要求我们对教育技术的意向性迸行前提性考察与批判性分析.针对这一诉求,文章首先基于技术意向性理论,从技术意向的一般性与教育技术意向的特殊性入手,厘清了教育技术的功能归属,并提出深度学习视角下教育技术的过程性意向.其次,以深度学习的过程性为指向,教育技术的意向一应指向路途性,即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维度凸显学习的过程;二应指向景深性,即从感性、理性与实践等多重维度凸显学习中各要素的关联.基于此,本文最后指出教育技术意向变革的实践应指向情境/具象、操作/体验及对话/省思三组表征,旨在使学生的学习更容易、使受教育的主体更明晰、使学生更善于反思与思维重构及迁移.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总结,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贯穿大学4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式课程的教学设计,同时对实践操作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构想——以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同步实施,在大学生中全覆盖且全程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心理剧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在结合当前国内大学教育特点,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治疗和教育功能相结合的校园心理剧。在治疗和教育的同时提升心理委员的角色价值,成为大学生心灵减压的好方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产生了教育过程中技术居间(mediation)作用异化的问题,其直接原因是技术意向的搭配含混,深层原因是经验脱离的意向偏置,外部原因是资本市场对教育技术意向性的渗透.基于此,在教育中技术意向性应遵循教育的意向性,明确教育中技术需突显的过程性指向.在教育实践中应明晰不同技术的结构指向与居间作用,根据技术在人与世界互动中的居间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具身的技术、诠释学的技术、它异关系的技术以及背景关系的技术.在教育中应根据技术的意向特征,通过有效组合不同居间关系的技术,打破单一技术局限、遵循教育意向,更优地助力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线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存在论视角对在线教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线教育虽然为教育提供了远程在场与知识延展的手段支撑,但同时也面临学生存在空间收缩的危机。远程在场使知识得以延展的同时易出现知识内化片面且断裂的现象;界面化与符号化使知识跨地域传输的同时易导致学生学习成为一种脱节于真实经验与应用的存储。溯其原因在于远程在场存在收缩而导致的学生认知局限,身体缺席而导致的学生主体冲突,技术呈现中的情境残缺而导致的学生片面发展。因此,在线教育应重述“在场”的意义,区分现实与虚拟的课堂,明确虚拟是现实教学的辅助,以真实经验引领虚拟感知。  相似文献   
9.
对未来教育的预测是OECD国家所关注的重要教育议题.OECD于2020年发布了《回到教育的未来:OECD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报告,提出未来教育可能遵循非线性发展趋势而出现多重可能图景的理念.报告以现代化的延续与中断、教育的新目标与旧结构、全球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变革中的创新与风险规避、技术的潜能与现实导向、教学形式中的虚拟与面对面以及知识获取的学习与教育手段七维矛盾为分析视角;以学校与学校教育、教师与教学过程、教育行政与治理三类关键要素为坐标,通过对不同导向的要素组合进行归类与预测.进而构想了分别以大规模学校教育扩展、教育外包、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圈建立、无边界学习为特征的四种未来教育的可能图景.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对凤凰和网易两个传统门户网站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受众在选择阅读网络新闻时,更倾向于关注负面新闻。本文立足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了负面偏向特性主要从信息获取、主观评价和社会态度三个方面影响受众心理,进而探讨了受众心理负性偏向调节和控制的可能途径,包括信息反应阶段进行情绪调节、改善周围环境负性信息出现的概率以及激发个体的积极心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