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由于散文内容广泛、体裁多样、风格各异,迄今为止美国文学界尚无一个精确而权威的定义。美国最权威的词典《韦氏新国际词典》对“散文”一词的释义为:“散文是一篇分析、解释或评论性的文学作品,通常较正式论文为短,也不如正式论文系统和正规。作者往往从一个局部,根据自己的观点来讨论某一主题。”这反映了美国公众对散文的理解。 在美国人看来,“散文,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似乎是一种朴实无华而又无关宏旨的体裁。散文一般是比较短小精悍的无韵小品,或记录个人的经历,或表述主观的看法,这是它突出的特征。散文应该信手写来,富有哲理性。作者将自己融化进去,坦率,真诚,无拘无束地注入自己的观点,仿佛在同好友侃侃而谈,这一特点本身就决定了读者会对它感兴趣,会对作者感到关切,甚至往往关心他个人的一些琐事和随感。”因此,那些富有作者个性、形式随便自如的体裁,诸如小品、随笔、演说辞、游记、日记、书信、回忆录、杂文等等,共同组成了美国散文绚丽多姿的百花园地。 一 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1776年7月4日在费城举行的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同英国断绝臣属关系,组织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的历史,是从这一天开始谱写的,而作为历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2.
袁勇麟 《今传媒》2007,(10):10-11
"现代传媒的发展,已不止是科技神话,无所不能的现代技术和光怪陆离的资讯及想象的合谋,使传媒的整体形象正趋于'人妖之间'".当我翻开殷俊博士等合著的《城市新闻学--以成都为例》一书时,孟繁华关于传媒"人妖之间"的论断就立刻盘旋在脑海,显然,这是一个颇有深味的词,既可以揭示传媒游离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文化本体性,也不妨视为当代传媒定位状态的一个说明.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对台广播的传播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台广播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广播形式,在两岸对峙的年代里,曾是台湾受众了解大陆信息的唯一渠道。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两岸关系进入缓和开放阶段,对台广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具体研究对台广播的目标受众,顺应时势,更新观念,准确定位,改进传播手段,才能使对台广播收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林杰  袁勇麟 《东南传播》2014,(10):20-22
近年来,两岸图书出版界在版权贸易、合作出版、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文通过盘点两岸图书出版领域现有的合作模式,探讨两岸图书出版合作的发展思路,分析两岸出版合作的前景,以期为当前两岸蓬勃开展的图书出版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林杰  袁勇麟 《东南传播》2014,(11):22-24
图书出版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之一,在两岸的文化交流中一直都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探讨如何深入拓展两岸图书出版合作成为了两岸出版业者共同商讨的重要议题。在宏观层面,两岸应该先突破政策方面的限制。微观层面,应该进一步搭建图书出版产业合作的载体平台,通过提升出版实力,来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6.
当代历史散文沿袭并开拓了散文的智性传统。在南帆等人的散文作品中,“历史”不仅意味着一种叙述策略、一种主题,同样意味着一种智性的向度,孕育着散文发展的某种新趋势。南帆在历史叙事、人文思考、人格塑造、现实关切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散文所体现出的“冷峻”态度,转而从关系的层面来理解和表达智性,主要表现为历史与人物、抒情与审智、人格与命运等,实现了由文化智性向历史智性的跨越与突破,彰显出中国文化内部隐含的创新活力。南帆历史散文丰富了当代智性散文的版图,其有关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理论阐述亦为当代历史散文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一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但是,香港居民绝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在语言文化方面与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老作家柯灵说:“香港地处南天,一岛孤悬,万流云集,尽管百五年来世局播迁,沧桑多变,绵邈的华文文化传统,如一灯不灭,烛照海岸。”香港学者郑树森也指出:“严格说来,香港并没有传统定义下的‘殖民地文学’,因为香港的作家似乎没有被同化、垄断、吸纳到英国这个宗主国的语言和文学传统里,他们没有香港的英语文学传统,作家长期以来以中文写作,对象亦始终是中文读者,没有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一自从 1 982年 6月 1 0日至 1 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 ,2 0年来祖国大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正如“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常务副会长、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饶 艹凡 子教授所指出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经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 ,对海外华文文学‘空间’的界定、海外华文文学历史状况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如何撰写海外华文文学史等重要问题 ,进而转入到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研究和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编撰 ,以及从文化上、美学上各种理论问题的思…  相似文献   
9.
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简称“华文文学”)的渊源从何时结下的,似乎连自己都说不清楚。有时一个人凝视着满橱满架的华文书籍。有一种莫明的安定和亲近,好像感觉到如马华旅台女作家钟怡雯所说的“与书神游”的状态:“我通过文字开启深邃宽广的知识世界,同时释放囚在坛子里的书魂。”我能感受到藏在这些华文书籍中的魂魄精灵,那些浮游的心灵,孤独或者喧闹,平静或者焦虑,近在咫尺的呢喃低语,嘈嘈切切的此起彼伏,有种温暖和充实的满足。  相似文献   
10.
对于“媒介”这个词语,我们似乎并不陌生,但如果仅仅将其视为一个不具任何意义的机械中转站,就不仅低估了“媒介”的文化力量,也抽掉了支撑现代文化精神的一根脊梁。简单的解释显然不能帮助我们清晰认识“媒介”的组织构成,也不能帮助我们深入透视其文化属性和社会意义,我们需要对“媒介”进行更细致而客观的观察,需要更有力度和深度的剖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殷俊博士编著的《媒介新闻评论学》才让人眼前一亮。如果说“媒介”是符号的策划、生产、流通等一系列运作过程,那么“新闻评论”就是符号的再生产再加工的过程。“新闻”本身是以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