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关于抓机遇的思想,究其实质就是要抓住历史的偶然性以驾驭历史的必然性,即抓住历史机遇以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图分类号:G25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1999)03-0125-02毛泽东与刘少奇是两位志同道合的湘籍历史伟人。他们在近半个世纪风雨兼程中的亲密合作,曾经多次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并且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  相似文献   
3.
邓中夏同志是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史界以及有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事邓中夏研究,写出有关邓中夏的生平回忆、思想研究、传记文学等文章约50余篇。现将其主要论点综述如下:一、邓中夏的思想转变关海庭等同志指出:邓中夏的思想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变:从1917年7月至1919年5月,由一个封建文人转变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从1919年5月至1920年上半年,由  相似文献   
4.
湘南起义伟大功绩已经载入史册。提起湘南起义.人们自然想到的是朱德、陈毅领导的红军和湘南特委。然而,人们往往忽略毛泽东与湘南起义的关系。毛泽东自始至终都为湘南起义做出着贡献,他对湘南起义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坚持抗战,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了一场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中国共产党对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作出了积极的响应,表示“基本上拥护此纲领”,并结合实际时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内容作了新的解释和有益改造,同时就如何开展这一运动在党内党外都作出了明确部署,使得这场运动在抗日根据地得以积极、有效的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内在要求,它关系到这个事业的成败兴衰。因而它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艰难曲折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有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更应有坚持这一思想路线的优秀的品质和能力的自我培养与提高,这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反两面之历史经验所反复证明.1939年7月发表的刘少奇同志的名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以下简称(论修养》),系统而深刻地解决了共产党人如何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培养提高自己的政治品质和能力的历史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论修养》是…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天赋人权和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提出妇女解放是实现民族解放、阶级解放和个性解放的基本前提,而且妇女解放应是妇女自我意识觉醒的结果,这是颇有远见卓识的。但是,他们强调妇女解放是民族和阶级解放的工具及手段,而且妇女解放和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由男性社会完成的历史使命,因而也就难以实现其妇女解放的理想,也预示着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任务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文化表现为一种关系态不同事物或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状态;是对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一种和解式的体认。中国“和”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是和合:异质之和;和异:和而不同;和一:天人合一。世界和平:呼唤中国“和”文化——“异质之和”是“和平共处”的前提;“和而不同”是“多极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心理转型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而非后工业文明转变的客观规律,“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目标模式,应该内化为具有两层含义的个体自主意识,即从个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一是确立个体的存在、自我价值和权利的意识;二是确立个体之社会价值的意识。并以这样两重含义的个体价值来培养提高个体的现代素质与能力,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的和实践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八大”前后,周恩来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探索,主要涉及三个基本问题: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立场转变的客观过程与历史趋势;“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右斗争以后,仍然应当实事求是地贯彻落实“双百方针”,只有一小部分是坚持资产阶级立场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仍然属于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其中,一以贯之的是如何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与政治归属。由于历史原因,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探索总结是个曲折的过程,也反映出“八大”路线的最终中断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