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建国前后,在城市接管工作中,一些党的干部身上暴露出严重的小农意识,给城市工作和党的形象带来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引起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关注,为此,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城市中进行大规模的思想教育和建党整干运动,这次运动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为新时期的党建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中西医按照各自的医疗方式服务社会,双方也并无明显的冲突。在现实的医疗行为中,中西医双方并行不悖且相安无事,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过中西医共同会诊病人的情状;中西医并存与兼容的现象更是深入到普通的医疗观念和意识中,进而形成中西医并存与兼容的社会心理基础。二者的共存同样表现在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层面上,从清末到民国,双方的地位是逐步转变的,由当初的平起平坐,发展到后来西医一枝独大,最终演变为"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格局。此外,中西医的兼容与并存还表现在学术文化层面上:清末以来,中西医药卫生团体在共存中衍变和发展,中西医刊物在数量上旗鼓相当,中医学校不仅在规模上落后于西医,而且在体例上已经全面接受了西医学的模式。正是这种中西医双方长期处于并存和对峙的状态,一同构建起了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特有的二元格局。  相似文献   
3.
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方医学作为基督教会传播教义的手段被带到了中国。其先进的制度体系、技术水平以及教会医师所体现的人文关怀,逐渐赢得了国人的认同;其良好的示范效应促发了中国传统医疗格局和医患关系的转型。于是,西方近代医院制度被移植到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也随之启动。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皖籍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显得特别耀眼。这一群体具有双重教育背景,历经辛亥革命、新文化启蒙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逐渐形成独特的历史性格和群体特征。群体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内呼外应的二元格局,陈独秀是这一群体的奠基人和精神领袖,启蒙与革命的历史责任构成了这一群体一身二任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5.
来华传教士积极投身于近代中国的放足运动。他们利用大众传媒抨击缠足陋习,剖析缠足之害。依靠宣传攻势动摇传统观念和舆论导向,并在全社会发起反缠足运动,倡导放足新风;教会女校率先实施放足运动,教会女生适逢其会,充当了中国近代放足运动的先行者,女校的实践具有开拓性意义;天足会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反缠足组织,以民间社团的形式出现,在全国形成网络,成为清末在中国倡行放足运动的主要力量,正是他们的艰苦工作最终将放足运动推向整个社会。传教士在中国的这些活动,在主观上体现了基督教义的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在客观上成为近代中国历史进步和社会演进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施拉姆的毛泽东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他的诸多研究成果也已译成中文在国内流行。施拉姆的毛泽东研究运用了许多他发明的分析范畴,解读这些范畴至今还没有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本文认为,施拉姆的这些分析范畴我们是难以苟同的,但其中仍有值得我们汲取的价值。在剖析这些分析范畴谬误的同时,从中引出一些积极的启发,对于推进国内毛泽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进城干部小农意识的暴露及其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前后,大批进城干部身上暴露出了严重的小农意识,给党的城市工作和党的形象带来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引起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关注。为此,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以克服和纠正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为人们所熟悉。而作为一位文字学家,却鲜为人知。他前半生频繁奔波于政治舞台,亲历了一幕成功与失败的悲喜剧。1927年是陈独秀的人生转折点。在此后的十余年最后生涯中,他虽一度因加入托派而没有完全摆脱政治的干系,但已把相当多的精力转向文字学研究。其中既有回避政治纠葛、寻求精神慰藉的主观意念,也有改造文字、造福于民的远大志向。他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潜心治学,孜孜不倦,留下几十万字的文字学著述,在文字学领域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