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学习札记齐康人类历史最初并不具有世界性。最初的人类历史,即人类局部历史(民族历史和地区历史)在突破自身狭隘性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这就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就是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理...  相似文献   
2.
二战初期罗斯福与“孤立主义”的斗争齐康(一)30年代是国际局势瞬息万变,战争危机不断增长的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由于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政治局势动荡不已,德国、日本继意大利之后也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倾轧和军备竟赛日趋激化,战争成为迫在眉...  相似文献   
3.
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改革的新形势需要,发扬创新精神,不断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群众易于接受的新形式、新方法。通过对一些部门和单位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普遍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在新形势下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地区建筑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本来是地区的 ,因为它建设在相对的地区、地域、地方、城镇和地段 ,而且是为地区的人服务的 ,所以就地区而言 ,某种意义上是建筑的属性。地区的建筑总是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而转换和更新 ,人类在地球上的各地区、国家、民族 ,由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原因总是不断地适应和反映地区的种种特点和特色。由于人类的生存、发展 ,人类在地区活动中形成大的“场” ,这个“场”就把一片陌生的土地(农业土地、荒地)成为人类聚居的生存、生活的“场”。我们通俗地说这是城市的土地 ,成为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经济价…  相似文献   
5.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世界局势和国际环境来实现一国的发展和繁荣。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经济在新世纪跃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便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从而使国家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6.
齐康  1 93 1年 1 0月生于江苏南京 ,籍贯浙江杭州。中国科学院院士。 1 949年 8月考入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1 952年 8月毕业留校任教 (其中 1 954~1 957年在北京都市规划委员会专家组工作室进修城市规划 ) ,先后担任系主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建筑研究所所长等职。 1 965年起 ,兼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常务理事至今 ;1 990年被选为中国勘察设计大师 (建筑 ) ,同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 ;1 997年被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 ;1 988年被评为建设新南京功臣 ;1 984年起任国务院三届、四届、五届学位评议组成员 ,土建…  相似文献   
7.
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中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促使了国际间、区域间频繁交往,并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正是适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它对于贵州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扩大开放,全面发挥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与东盟的经济贸易,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8.
一、从一生经历看科学家的责任 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自1952年开始已工作近六十年。这六十年中,与国家荣辱与共,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关键在于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根深才能叶茂齐康今年全国政协开会期间,我和张岂之委员同在教育界一个组,他送给我由他主编的《华夏文化》杂志。我在赴会途中的汽车上,在会议间隙期间翻阅了杂志上的文章,觉得十分高兴。这是一份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性杂志,它的内涵较深,外延较广。出版这种...  相似文献   
10.
人口和经济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人口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但人口数量的过多增长,则将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周边国家转变人口压力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贵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