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通过对单桩、复合桩现场原位试验,研究粉喷桩身受荷作用后的工作性状和桩土应力比的特点,并据此提出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的取值方法。依据桩身变形破坏特点,分析粉喷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破坏机理,探讨其变形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3.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把“不待老师教,自己能学习”变成可操作的程序,我们在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导学卡,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目标与学习进程,学会研究发现。导学卡的内容利用导学卡学习的基本程序与时间分配:1.学生明确要研究的问题,教师提供研究材料,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4-6分钟)。2.学生把研究过程写下来(10-12分钟)。3.研究发现。4.师生讨论(8-10分钟)。5.巩固练习。6.学生自我目标检测。包括概念掌握、法则理…  相似文献   
4.
朱德民、郝胜道二同志的《阿Q精神之我见 》一文(以下简称《我见》,载本刊1981年第1期),试图“从逻辑的角度”,肯定“阿Q精神应包括积极的一面”,不赞成全盘否定阿Q精神,认为“把阿Q视为落后的农民”“未必妥当”;“从事实的角度来讨论阿Q精神”,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那个时候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斗争方法,是一种朦胧的自发的革命倾向,是精神的反抗”.这些观点,前者是对过去有些鲁迅研究者相同观点的发展,后者则基本上重评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当说,《我见》对于《阿Q正传》这部“旷代的文章”(郭沫若语)的某些问题的看法,是比较新鲜的,这种大胆求索的精神也是值得欢迎的.可是,掩卷深长思之,尤其是重读《阿Q正传》之后,却不能不令人感到,《我见》之论,新则新矣,然而远远难于引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毕业生获取企业信息的原则和途径,以及对获取的企业信息进行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几年来我们坚持在全县各小学开展创造活动,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具体是这样做的: 一、消除创造的神秘感 讲述中外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和他们的发明创造,激励孩子们奋发向上的决心;介绍近代中小学生发明创造和他们的成长历程,帮助孩子们树立起“自己并不渺小”,同样  相似文献   
7.
从一九二六到一九三○年间,《鲁迅日记》里有二十四处提到翟永坤。《鲁迅书信集》里有致翟永坤信七封。其中,特别是鲁迅从厦门、广州、上海致翟永坤的信,真实地记录了鲁迅在大革命失败前后生活与思想变化的部分轨迹,对于研究鲁迅思想具有较重要的价值。鲁迅与翟永坤之间显然有过一段比较密切的关系。正如冯雪峰同志所说:“研究鲁迅先生本人,如果不研究他对别人以及别人对他的关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研究一个对于人民很重要的人物,则政治、社会、人民的生活、时代思潮以及历史和民族文化,等等,固然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同时和他来往的人物以及他生活上最有密切关系的一切事与人,也都是必要的研究对象。”(《欣慰的纪念序》)了解鲁迅与翟永坤的关系,对于研究鲁迅也是必  相似文献   
8.
一、学生做完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后,提问:“液体受热时液柱上升得很快,受冷时,液柱为什么下降得慢?” 这是正常的实验现象。通常情况,烧瓶里的水与水槽中的水温没有什么差别,而放入热水中,两者之间的温差较大。温差大,瓶内液体受热速度快,其热传递方式是以对流为主的,热对流传递速度比传导快。这样,受热时液  相似文献   
9.
撰写“教学后记”是改革教法、积累经验的重要措施,也是使自己的教学逐步趋于成熟的必由之路。在教学实践中,每一节精心准备的课上完之后,都会留下一些兴奋和激动,有时也会发生一些遗憾和思考,如果把它记下来,能使我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获得进  相似文献   
10.
2002年9月,我市首批课改实验区和全省23个实验区一道,跨人课改的行列,一年多的课改,实验区的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课改热情高涨,但随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课程改革的实践与课程资源不足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教师对课改的需求已不满足于课改理念的帮助,他们更加需要的是具体的一节课应该如何上,能给他们提供哪些资源,以便去创新、去组织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是由于课程改革尚处在刚起步的阶段,课程资源的开发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在人们的认识上都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