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6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湟水河流域径流量影响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湟水河是西北干旱区重要河流之一,对维持西北干旱区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湟水河流域水资源减少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根据流域内1966-2010年水文气象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对湟水河流域径流量和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降水量、蒸散发量和径流量总体均呈减少趋势;径流量的下降变幅为0.1亿m3/10a,具有4a、9a和20a的准周期变化,且在1987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气候变化对湟水河流域径流减少的贡献率达35.46%,人类活动改变了部分水循环的路径,对径流的减少起主导作用,贡献率为64.54%。  相似文献   
2.
基于退耕还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方法,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和农户福祉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二者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退耕还林以来宁武县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因子均发生变化,提供食物产品服务明显降低,消遣和生态旅游服务明显提高;研究区农户福祉处于较低水平,各村庄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各福祉要素中,健康状况、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三项福祉要素的空间分异较小,其他要素空间分异较大;2001-2011年,研究区农户福祉从36.61增长到40.40,增长率为10.35%,各要素中变化最显著的是收入水平和生产资料满意度,其中收入水平呈现正增长,生产资料满意度呈现负增长;对农户福祉影响较显著的生态系统服务因子依次为消遣和生态旅游,食物产品供给、处理废弃物、气候调节和非食物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3.
根据甘肃省河东地区15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利用FAOPenman-Monteith模型和所提供的作物系数计算出各站点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并划分河东地区的干旱等级,分析春玉米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春玉米生长季内,CWDI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6月中下旬,且每旬的CWDI值均大于10%,即在作物整个生长季,降水都无法满足春玉米需水的要求。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轻旱8%~20%;中旱7%~23%;重旱0~17%;特旱0~47%。生长季内,河东地区春玉米干旱发生程度基本由南向北递增,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的严重程度:抽雄-开花期>拔节期>乳熟前期>出苗-七叶期>乳熟后期-成熟期。近50年来,出苗-七叶期和拔节期的干旱有逐渐缓解的趋势;抽雄-开花期和乳熟前期干旱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及70年代初为干旱的严重时期,70年代中后期有所缓解,至今又有加重的趋势;乳熟后期-成熟期,近50年来干旱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退耕还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方法,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和农户福祉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二者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退耕还林以来宁武县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因子均发生变化,提供食物产品服务明显降低,消遣和生态旅游服务明显提高;研究区农户福祉处于较低水平,各村庄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各福祉要素中,健康状况、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三项福祉要素的空间分异较小,其他要素空间分异较大;2001-2011年,研究区农户福祉从36.61增长到40.40,增长率为10.35%,各要素中变化最显著的是收入水平和生产资料满意度,其中收入水平呈现正增长,生产资料满意度呈现负增长;对农户福祉影响较显著的生态系统服务因子依次为消遣和生态旅游,食物产品供给、处理废弃物、气候调节和非食物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统计1996~2015年茶卡站降水等气象资料得出,茶卡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24.7mm,日平均降水量为0.6mm;多雨时间为41天,少雨时间为221天;年平均气温为2.8℃,夏季短暂,冬季漫长,雨热同季的特征比较明显;湿润日数为118天,干燥日数为247天;夏半年多以偏西南风为主,冬半年多以偏西北风为主,属于温带干燥型气候类型;年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属于三类可利用地区;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总辐射每10年分别增加43.269mm、0.558℃、0.231℃、0.739%、22.287h、22.409MJ·m-2,平均气压、平均风速每10年分别减少0.317hpa、0.155m·s-1。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其变化特征及规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五台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Erdas Imagine遥感软件和Arc GIS技术平台,从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程度变化两方面分析10a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2001-2011年,五台山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持续增长的地类依次是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面积,面积持续减少的地类依次是耕地、水域和其他用地.(2)2001-2011年,交通水利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变化最快,耕地、草地、林地变化较慢.(3)2001-2011年,五台山地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表明研究区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加强,城市化进程加快.(4)从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来看主要为退耕还林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台站,1961~2015年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统计整理了冬季各月冷空气过程的开始日期、结束日期和过程持续期以及冷空气过程强度指数I(含次数)序列,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区域冷气次数的变化特征及其预测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变化的趋势上,1961~2015年全区和3个分区冬季冷空气过程次数每10年的气候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60和+0.003、-0.139、-0.063次,全区和柴达木盆地增多的趋势不显著,而东部区和南部减少的趋势也不显著。在周期变化上,3、11年准周期出现的频次相对较高,17年等其他准周期出现的频次相对较低。在时段变化上,1963~1987年呈(显著)增多趋势,而1988~1991、2009~2014年呈(显著)减少趋势。冬季东欧至西亚的高压脊、贝加尔湖低压槽、鄂霍次克海高压脊持续偏强时,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容易沿偏西北路和西北路径影响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冷空气过境的通道上,青藏高原东北部冷空气次数容易偏多;相反,冷空气次数容易偏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