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依据水肥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津优1号黄瓜为试材,研究不同水肥处理黄瓜结瓜期根系及环境因素对根系伤流的影响。分析了结瓜初期、盛期和后期不同水肥组合黄瓜根系特征、伤流量、伤流强度以及土壤温度。结果表明,黄瓜一级侧根总长度和根干重随黄瓜植株生长逐渐增加,但根系伤流量和伤流强度在结瓜盛期最大;黄瓜根系伤流强度变化与气温变化极显著相关,5cm深处土壤温度对植株伤流强度的影响不大,30cm处土壤温度对伤流强度的影响最强烈;对根系伤流量直接作用的影响顺序为:根干重(-1.06323)〉地上部干重(0.87366)〉土壤含水量(0.59972)〉一级侧根总长(0.47214)〉根数量(-0.02941)。结论:不同水肥处理通过影响土壤溶液状况和土壤温度从而影响黄瓜根系生长和根系物质运输。  相似文献   
2.
利用10对STS引物分析142份西藏半野生小麦和136份西藏小麦地方品种的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Glu-B3的遗传多样性,以明确西藏小麦种质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Glu-B3位点分布。结果表明:142份西藏半野生小麦、136份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在Glu-B3位点等位基因分别为6种和9种,且出现频率最高的均为Glu-B3c(分别占总数的85.91%、70.58%),出现频率最小的分别为Glu-B3i(16.90%),Glu-B3g(2.94%)。西藏半野生小麦、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在Glu-B3位点共有51种组成类型,其中前者有31种,后者有28种,出现频率最高的组成类型为c(分别占18.31%、32.35%),两群体中共同出现的组成类型有Glu-B3(b+c)、Glu-B3c、Glu-B3(c+d)、Glu-B3(c+d+i)、Glu-B3(c+i)、Glu-B3(d+i)、Glu-B3fg、Glu-B3i共8种。西藏半野生小麦、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在Glu-B3位点遗传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108、1.9542,而组成类型遗传多样性指数没有差异;聚类与主座标分析表明,所有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09~1.00之间,平均为0.3462。研究表明,西藏半野生小麦和西藏小麦地方品种之间在Glu-B3位点的等位基因种类与组成类型、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存在差异。西藏小麦种质资源Glu-B3位点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与群体内遗传距离较大。  相似文献   
3.
在西藏,倒伏是限制青稞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单产的主要因子,品质问题是推动青稞产业化加工增值的关键因素.文章针对自治区提出十二五末,实现粮食生产百万吨的目标,但面临青稞种植面积缩小、加工原料需求猛增、单产水平较低等问题,在分析青稞单产潜力、政策优势、加工产业发展前景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粮食主产县选用高产品种并切实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用冬青稞高产品种、挖掘高寒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青稞单产潜力以及培养青稞种植能手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西藏河谷农区农田土壤生物环境的影响,在持续6年的定位试验(撒播、条播、少耕、免耕)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土壤活性有机质、土壤脲酶、蔗糖酶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青稞整个生育免耕方式土壤呼吸强度最高;(2)随土层深度增加,处理年限增加,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降低,免耕处理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20~40cm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低于0~20cm土壤;耕作方式处理年限对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条播方式土壤脲酶活性强,而免耕方式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由此得知,土壤生化性质指标能敏感地表征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差异引起土壤环境和生物活动变化。  相似文献   
5.
西藏青稞种质资源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西藏青稞种质资源,以促进种质资源在高原青稞遗传育种与改良中的合理有效利用,实验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 -PAGE)技术,对347份供试材料进行了醇溶蛋白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实验产生169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带纹;材料间谱带数目变幅在2~17之间,平均可分离出7.59条谱带;89种变异类型归属于ω区,γ区、β区、和α区分别有12、72和27种变异类型。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ω、γ、β和α分别为0.68、0.18、0.72、0.60。进一步分析表明,西藏青稞地方品种醇溶谱带类型中最多、西藏近缘野生大麦醇溶谱带类型居中,藏区青稞育成品种醇溶谱带类型最少;实验材料醇溶蛋白各区谱带遗传多样性指数也呈相同的规律;在三种材料类型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中,藏区青稞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0.60),西藏青稞地方品种次之(0.54),西藏近缘野生大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0.50)。这些结果表明了藏区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度高,均匀度好,不同地区间的青稞育成品种遗传差异较大。347份材料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25水平上时全部聚为一类;若以所有材料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0.43(L )为阈值,可将347份材料划分为六大类。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西藏河谷农区农田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在持续6年的定位试验(撒播、条播、少耕、免耕)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条播方式土壤平均温度(7.03℃)明显高于撒播(6.48℃)和少耕(6.30℃);(2)在青稞分蘖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土壤含水量都表现为:条播<撒播<少耕<免耕;(3)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和青稞根系发育状况共同影响土壤呼吸强度,在青稞分蘖期或孕穗期,土壤呼吸强度大;不同耕作方式比较,免耕方式土壤呼吸强度大。结论:少耕和免耕有利于保水保墒,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生长和活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