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1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科 《百科知识》2021,(28):4-10
2021年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IPCC AR6)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 该报告基于最近几年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超过1.4万篇论文,由来自66个国家的234名科学家撰写;草案先后得到全球近2000位专家的7万多条评审意见.  相似文献   
2.
3.
4.
5.
正过去几千年里,北京的气候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冬季严寒北风刮,春季大风沙尘扬,夏季雷雨频袭来,秋高气爽时间促;然而,自从进入新世纪以后,北京的气候慢慢转变为:冬季寒冷灰霾重,春季急促沙尘消,夏季酷热暴雨来,秋高气爽雾霾起。每到秋冬季,雾霾袭来的时候,北京就进入了"盼风来"模式,人们希望大风骤起,刮走令人窒息的浓重雾霾。其实,何止北京一个城市,全国大多数地区都进入了秋冬春三季"盼风来"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碳中和目标下的若干地球系统科学和技术问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碳中和作为21世纪最大规模的有序人类活动,亟待科学应对。文章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讨论了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气、陆地和海洋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中的若干科学和技术问题及现存的知识不足。从地球系统模式、气候监测指标、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碳源/汇核算方法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支撑碳中和的关键技术手段及现存的问题。基于目前存在的挑战和不足,建议深入理解气候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完善地球系统理论与模式,从多圈层角度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气候变化理论基础;自主构建气候变化监测指标系统,研发温室气体监测与核查手段和平台,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撑。  相似文献   
7.
三湘大地,曾遍涌几多风云人物,几多英雄豪杰。然千古风流浪淘尽,唯今朝俊杰各领风骚。犹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黄伯云院士、“送子娘娘”卢光琇教授等等科学家们,他们视事业高于生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湖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强有力地推动着“建设创新型湖南”的进程。在湖南省第9届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将从本期开始,以“喜迎党代会、创新在三湘”为主题,陆续推出袁隆平、黄伯云、何继善等45位院士、专家以及基层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先进事迹。报道他们的成功之道在哪里,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们不断地攀登科学高峰。要让湖南的山记得他们,让湖南的水记得他们,让湖南的子子孙孙永永远远都记得他们。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对于过去100多年气候变化的认识,一直有一朵挥之不去的“阴云”。因为所有评估气候变化的观测站点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大陆地区;而在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上,不仅站点稀疏,而且观测时间短。这极有可能导致基于陆地表面温度所计算出的全球温度存在较大偏差。最近关于海洋资料的分析,让这朵“阴云”逐渐散去,揭示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全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