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各国文化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文中  张娜 《英语辅导》2010,(3):230-233
本文拟用生态批评的方法,以生态学所关注的三个层面——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为参照体系,在地球生态圈失衡与危机的大语境下,重新解读麦尔维尔的《白鲸》中所体现三重关系的失衡与危机问题,并为达到三重关系的平衡与和谐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付文中 《文教资料》2010,(19):32-33
生态批评为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角度对华兹华斯诗歌《丁登寺》中彰显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进行解读,进一步挖掘诗中所隐含的生态伦理观、哲学观和美学观。  相似文献   
3.
<正>英国的诺斯伯纳勋爵(Lord Northbourne)是一位具有非凡远见的农业思想家和早期有机农业运动的领军人物,他早在1940年出版的《指望土地》(Look to the Land)一书中就详细诊断出现代社会的种种病症及其原因,并给出对策。该作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有机农业思想,如力倡有机农业,将农场视为完整的生命体,主张农业应与自然合作而非与自然抗争,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应运而生的生态批评便以燎原之势遍布全球,在二十世纪末成为文学批评理论的“显学”。生态文学在生态意识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人类文学有机组织中保持着最鲜活生命力的儿童文学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传统儿童文学着力表现童心母爱、游戏精神、性别意识、人格养育等题材取向,对人与自然关系关注不多。作为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作品之一,美国著名女作家玛·金·罗琳斯于1939年获得普利策奖的《鹿苑长春》却着重再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通过小…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明迅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严重的失调和对立的状态。而生态危机说到底是“明危机”和“化危机”。因而,摆正化、加强当今世界的化对话变得日益重要,而“化对话的关键,在于宗教对话”。植根于中华明沃土的道家和作为西方传统化核心的基督教是东西方化对话的着眼点之一,尽管两有不同的化哲学传统,但都关注神、人和自然,都具有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鉴于此,本拟对道教和基督教的自然观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张扬两教中蕴含的复杂而丰富生态思想,求同存异,促进中西宗教彼此之间的了解,以此构建新型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7.
张娜  付文中 《海外英语》2012,(8):213-214
不仅探讨了《圣经》中蕴含的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而且探讨了海明威的反生态思想:他热衷于征服自然,忽视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视它们为取悦人类的对象。海明威的这种反生态观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圣经》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从《圣经》角度来分析海明威的反生态观成因的论文却很少,试图填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9.
美国电影《熊熊绿焰:为生命星球而战》是史上最全面、最有说服力的环保纪录片之一。从环保的角度解读《熊熊绿焰:为生命星球而战》,可以发现该片以五幕剧的形式着重呈现了20世纪世界环保运动的辉煌历史,尤其向观众再现了多种重大环境问题、恢弘的环保运动场面及环保卫士可歌可泣的英勇行为。  相似文献   
10.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因其对儿童与自然关系(尤其是对自然缺失症)的独特解读而掀起了美国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和广泛研究。但至今有关该书及自然缺失症的研究在我国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在细读英文原版的基础上,拟评述书中七大部分的主要内容,期望引起国内对该书的关注,为学者深入研究儿童与自然的关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