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体育   2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有人问我是怎样开始“集邮”的,回答很简单,是“玩”起来的。记得那时我在重庆刚进张家花园小学读中年级,在小小男生的裤袋里,谁都有一大包破烂不堪的邮票。那时在我们男生的游戏中,无论是打弹子,吹坦克,砍轮钱,拍烟盒,一律都输赢邮票,  相似文献   
2.
张绍先 《集邮博览》2001,(11):40-41
《中国集邮报》2001年9月7日的一期报道,使我们对当前的中国邮市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是值得任何关注中国邮市的人进行深入研究的。我们欢迎这样的“亮牌”,它使我们明确了解到为什么直到现在的邮票发行体制和渠道,不能回归到正常的邮政体制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绍先 《收藏》2001,(1):63-63
全国的集邮市场处于低谷已近3年了,近期尚无复苏的迹象。其原因众说纷纭,我以为集邮公司体制僵化才是主要原因。邮票由集邮公司发行,不归邮政营业窗口,虽然上缴双轨制给国家邮政局带来了高效益,但却深深伤害了集邮事业,因为近10年来发行的(经集邮公司预订)邮票,根本没有消耗,大量滞留在邮商和集邮者的手里,消化这些邮票的新的集邮者群不可能在近期诞生。而现实的利益又使国家邮政局难以痛下决心改变目前的状况,高喊多年的“纪特邮票回归营业窗口”至今未能实现就是实证。  相似文献   
4.
张绍先 《集邮博览》2008,(10):56-56
中国体操男队在北京2008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了突出成绩,包揽了男子体操的全部金牌。除了获得男子团体金牌外,体操队员个人成绩也十分精彩,杨威获得个人全能金牌,肖钦获得鞍马金牌,陈一冰获得吊环金牌,李小鹏获得双杠金牌。而第一次欣逢奥运即崭露头角的邹凯,一人再获自由体操与单杠两块金牌。  相似文献   
5.
人,当然应当有雄心壮志,例如“创建”什么“集邮大国”、“集邮强国”之宏伟目标。我却觉得这是那些把集邮“当成一生为之奋斗事业”者的事,而非我们这种有自己专业,并已从岗位上退休下来者可以掺和者也。而且,怎样才能算是“大国”、“强国”的标准呢?没人能拿出评定的“客观标准”来,人多就算“大国”?集邮者多才算“大国”?在国际邮展得奖牌多就算“强国”,有所谓“强国”就有“弱国”,“大国”、“强国”,又怎么样?就可以“恃强凌弱”?就可以看不起那些“小国”和“弱国”?也想去改造  相似文献   
6.
那还是在抗战时期,重庆是所谓“陪都”,来了许多“下江人”,他们带着“国恨家仇”从沦陷的江浙沪来到重庆,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难过的逃难的日子,而我们重庆人有福了,特别是我们学生,他们为了谋生,大学教授教中学,中学教师教小学。我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在我读高小时,就教我们描写杭州的词(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相似文献   
7.
邮票为什么会被称为“国家名片”?这不仅是由于发行它的国家不同,恐怕更主要的是邮票这个广为传播的文化载体,被所有国家用来纪念他们国家历史中的和现时发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这种邮票在全世界都不约而同地被称为“纪念邮票”,成为邮票的一大门类。纪念过去历史上的人与事,没说的,可以预先安排策划、印刷,在纪念日发行。例如我国纪念党的生日、建军节,乃至二千多年前的孔子诞辰,等等,都可以事先印好纪念邮票,按时发行。  相似文献   
8.
在报刊上正式刊登如“设计家的遗憾”之类文章,在杂志封面登出邮票原设计稿,这真是少见的事。看来许多人对这一次的《玉兰花》邮票都很不满意。据介绍说,设计家本来是拿出了三套“玉兰花”的设计方案去评审的,结果被选用了目前这一套,其他两  相似文献   
9.
张绍先 《垂钓》2006,6(7):50-53
近十几年来,悬坠钓法已被广大钓友接受并熟练掌握,因此而屡获佳绩者不胜枚举,不少人还成了高手和大师,但能说清其中力学原理并能清楚回答相关问题者却未见几人。前段时间,在国内几家垂钓刊物上发表的众多关于“剩余浮力”和如何调标的文章就是证明,很多文章让人看完之后一头雾水;还有些文章看似有些道理,但也经不住仔细推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众钓友们混淆了“暂态”、  相似文献   
10.
张绍先 《集邮博览》2010,(11):43-43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邮票的确不错,与已经发行过的"剪纸"邮票相比,它的设计最美、最简洁,也是最新颖的一套,对于邮票设计者是成功的,值得赞赏。但是,对于已经在中国邮票中形成的"民间传说"系列而言,却是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