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科学研究   9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基于LBS&GIS的旅游资源普查、评价与可视化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建设第三极国家公园群是我国西藏自治区落实主体功能区大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科学抉择。通过对西藏发展新动能转换、中央对西藏的发展定位以及人类消费需求增长趋势的分析,阐释了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符合西藏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提出了把保护传承和改善优化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放在国家公园群建设的优先地位、作为国家主导的西藏富民兴藏和造福全人类的重要抓手,以及必须坚持科学研究、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的科学发展模式。借鉴国内外国家公园的建设经验和研究选题,形成了西藏国家公园群建设的研究框架,确定了以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规划方案为核心,规划前向开展第三极国家公园群自然资源和人文遗产价值、旅游环境容量和山水林田湖系统提升潜力的基础研究,规划后向开展第三极国家公园群资源监测技术与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开发,为把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成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国家公园群提供系统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旅游资源评价、规划及可持续管理是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展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关键科技支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信息分析方法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是在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管理应用之中.一直以来,区域旅游规划主要凭借资深专家的知识决策形成咨询方案,受限于专家学科背景、行业从业经验以及对旅游区域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的认知,旅游业发展规划常常趋于碎片化,并带有一定的偏颇性,从而影响地方旅游业发展决策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然而却很少有研究在不同理论脉络下系统梳理相关成果,并比较不同理论、方法、模型、指标与评价体系的优劣势与应用范围,以至于难以确定理论贡献。本文综述了相关的5类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并比较其理论内涵、模型方法、评价体系及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二者关系分析的基本框架和重点内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结果发现:①二者关系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指标各具优劣势与应用范围,相关研究应遵循“检验因果关系方向→识别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脱钩状态→评估生态效率强度→判定耦合协调阶段”的基本框架,并按照“方向调控→拐点/状态调控→强度调控→系统调控”的思路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②未来应重点开展方法、模型与评价体系的适用性及优化研究,关注驱动因子、作用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探索多案例对比、远程耦合及关联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琦  王辉  虞虎 《资源科学》2022,44(10):2125-2136
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的冲突与协调已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制度空间的视角构建了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冲突分析框架,并以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了制度空间下冲突演变过程、类型及表征,进而提出优化调控路径。研究发现:①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保护地制度空间,当原保护地制度空间无法满足新阶段保护地与人类活动的动态发展关系时,即会引发空间冲突;②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冲突遵循从隐形冲突向显性冲突的发展过程,并表现出不同的冲突类型;③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与人类活动关系整体处于隐性冲突阶段,表现在城镇化建设冲突、产业限制冲突和边防管控冲突3个方面。通过新的保护地分类制度建设、外部边界调整和内部功能分区来优化空间配置,并进行合理的制度调控,有利于推动此类问题的解决并促进保护地制度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赢。  相似文献   
6.
自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持续扩张、植被覆盖显著增加,人口呈总量减少、城镇人口增加双向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步提升、人地关系紧张状态总体缓解。“十五五”时期,坚持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定位,稳固生态系统供给、调节、支持及文化服务规模;同时,更加注重其服务质量提升,形成更具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生态基底,并兼容绿色化、低碳化的生态产品开发利用功能,形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包容性保护方式。“十五五”时期,生态地区不仅是国土空间新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还将是国土空间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优化建议:从战略格局层面,增强生态安全屏障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空间联系与供需互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优化重点生态功能区格局,整合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分类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精细化分区管控体系、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重点,以高水平保护支撑生态地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朱冬芳  钟林生  虞虎 《资源科学》2021,43(9):1903-1917
社区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为基础数据库,对国家公园社区发展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重点凝练,评论现有研究主题、核心内容和主要经验,并提出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发展研究框架。结果表明:①国家公园社区发展研究可划分为萌芽阶段(1990年以前)、起步阶段(1991—1999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0—2019年);②研究成果集中在国家公园社区感知与态度的影响因素、社区与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国家公园社区冲突与协调、国家公园社区管理模式4个方面。鉴于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类型多样化、地域多样化、经济发展阶段多样化等基本国情,本文认为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发展研究要围绕人地关系矛盾的突出问题,重点研究社区对国家公园建设的认知与态度、国家公园社区参与模式与机制、国家公园社区的类型识别与可持续动力路径、国家公园社区管理与调控策略,在研究方法上进行集成和优化,以形成对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有益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8.
徐琳琳  虞虎 《资源科学》2022,44(7):1520-1532
国家公园作为兼具完整性、原真性和景观美学的地域综合体,景观价值的有效发挥是实现其全民共享和公益性的重要载体。建立景观多维价值评价及其保护利用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国家公园景观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外国家公园景观评价和保护利用领域的文献分析,进一步结合自然保护地景观利用的相关成果,从评价方法、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方面对近30年来国家公园景观研究进行综合评述。研究发现:①国外国家公园研究视角由单一的景观美学,转向多功能景观利用与保护的耦合协同,围绕“识别-评价-保护-利用”的思路向外延展;②国外国家公园景观评价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景观评价方法和可操作性框架展开,探索不同尺度的多类型景观价值科学评价理论与方法,评价维度日趋完善;③国家公园景观的保护和利用主要考虑与游憩活动、土地利用变化、社区发展及景观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景观利用的经济社会价值衔接来促进可持续发展。针对中国国家公园景观资源利用,本文构建了“景观识别-景观评价-景观保护与利用”的景观综合评价利用框架,希冀为中国国家公园景观评价与保护利用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新歌  虞虎  陈田 《资源科学》2019,41(12):2237-2247
地方“失忆、错忆、残忆、断忆”危机背景下,探究“留得住乡愁”的发展模式、传承和保护城乡记忆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旅游发展被认为是“留住乡愁”的一种有效途径,凝结着本地居民集体记忆的地域乡愁文化元素有较大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然而,目前鲜有学者对地域乡愁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基于此,本文以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为案例,结合蚂蜂窝、携程网平台发布的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相关游记文本,采用ROST CM6软件的词频分析、情感分析以及扎根理论等分析方法,对旅游视角下的地域乡愁文化元素进行了识别,并构建其维度。研究发现:地域乡愁文化元素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载体,游客视角下乡愁文化元素可归结为自然景观映像、建筑风貌格局、社区生活氛围、劳作场景遗存、乡土故事人物、传承技艺表达、地方节庆展演7个维度,不同维度相应地包含了多个范畴;游客对乡愁文化元素持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自然景观、劳作场景、传承技艺类元素表现出普遍的欣赏和赞叹,而对于建筑风貌、社区生活、乡土故事、地方节庆,则存在不少争议。本文丰富了旅游地理学领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容,有利于推动旅游地“留住乡愁”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国家公园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功能,兼顾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公园的应有之义与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国家公园建设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关系及其驱动机制。【方法】以神农架林区为例,基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对比分析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前后林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状况;结合耦合协调发展模型,探讨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与林区发展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结果】(1)2014—2020年神农架林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状况显著改善,其生态、经济、社会评价指数由0.132、0.107、0.166提升至0.438、0.213、0.240;(2)林区生态、经济、社会的耦合程度保持高水平(均值为0.988),协调水平由初度失调提升至勉强协调(由0.359至0.551),表明国家公园建设促进了林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促进了林区自然资源、投资等要素配置的结构和空间优化,在生态保护、社区发展及文化服务功能建设方面与林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耦合联系,国家公园服务功能得到完善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结论】本文验证了国家公园建设对于区域协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