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过去讲究诗庄词雅曲俗 ,现代最流行的音乐定位在“通俗”上。其实真正的通俗也不容易 ,向下一滑就成了庸俗 ;往上靠一靠 ,接近雅 ,才能既通俗又保住品位。安拴虎先生的《玄奘》(花山文艺出版社 2 0 0 0年版 )一书的定位就比较恰当。虽然连小孩子也知道唐僧 ,真的写这个人物并不容易。传主是个真实的人 ,又是个被神化了的人。写这个真实的人 ,需要读传主的《大唐西域记》、道宣《续高僧传》中的《玄奘传》、慧立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冥祥的《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这些艰涩的第一手资料 ,才不至于禅外说禅 ;写这个被神化了的人 ,需…  相似文献   
2.
通常认为我国古代的家庭依次分为“汉型家庭”和“唐型家庭”两种类型,本文指出宋代的家庭类型界于这两者之间,可以称之为“宋型家庭”,而且这种家庭类型在宋代定型以后再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变化。文章考察了“宋型家庭”的结构特征、规模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独立为一级学科和中学新课标的实施,都促使高师院校的中国古代史课向专题讲授方式改进。所谓"专题"讲授方式,不是简单地打通朝代界限,而是根据各个专题的实际需要,灵活地截取不同的时段。以唐宋历史为例,采用专题式讲授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揭示人类社会进程的共同规律即五种社会形态的同时,还提出了古代东方社会形态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由此导致了如何认识“规律”与“特征”关系的长期争议,我国学术界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进行的社会史大论战,实际也是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在解放前后的几次相关的学术讨论中,吴泽教授就此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著,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一家之言;新近出版的《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就是吴先生积半个世纪以来心血研究这一问题的构思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学的分层理论来看,宋代乡村主户五等户中的上户,就是学术界所说的富民。通过考察唐宋之际社会结构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在有家产有特权的官户、有家产无特权的主户、无家产也无特权的客户三个阶层稳定下来以后,富民阶层的地位和作用便凸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6.
唐代家产继承方式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的家产继承方式发展到唐代,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习惯方式和可行的律令规定,并逐渐定型化和体系化。唐代家产继承的各种具体方式和程序,都是围绕如何更有效地保证各种状况的家庭的门户延续而设计的,这也是认识我国古代家产继承方式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7.
宋代的墓田     
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考察宋代的墓田,可以得出如下几点认识:墓田的位置通常在村庄附近;主要是分家的时候专门留出的,也有少量后人追加的;规模为几亩或几十亩,超过百亩的很少;通常采用长房专管或各房轮流管理的使用方式;墓田的所有权具有牢固性特征;宋代墓田主要存在于东南地区是家族组织的变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主讲人简介:邢铁。1957年3月出生在冀南平原的新河小镇。从1978年开始陆续在河北师范学院、云南大学和南开大学取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导师李埏教授)和博士(导师张国刚教授)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选举担任过院长。主要从事以唐宋为中心的古代社会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和《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出版了个人专著《户等制度史纲》、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与科学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虽然不是教育制度,属于吏制的范畴,却对教育和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最为明显的影响是:“科考”通过对学问范围的界定和做学问目的的引导,使读书人忙于读“经”做官,冷落了其他学问,阻碍了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李顺在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史学界一直将其认定为农民义军政权性质.笔者觉得,在这个定性分析上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提出商榷.其一,以往的起义原因分析搞错了时间顺序.习惯认为,王小波、李顺起义是北宋初年社会矛盾的过早激化所致,在中国通史教科书上讲此问题时,大都冠以“北宋前、中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标题.按这类标题的逻辑,此时所讲的社会矛盾当是导致起义的原因.但所列举的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却都在起义发生之后,如民族矛盾方面,给契丹银绢的“澶渊之盟”签于起义11年后的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给西夏银绢茶的“庆历和约”始于起义51年后的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阶级矛盾方面的“冗官十倍于初”,是起义之后70年即嘉祜八年(公元1063年)时司马光说的,而列举的冗兵冗费的数字是起义之后11年至74年即景德至治平年间的……显然,起义发生若干年之后的社会矛盾不可能是导致起义的真正原因,也不能作为判定大蜀政权性质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