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鞠彩萍 《天中学刊》2015,(2):106-109
通过排比佛经文献并结合现代方言,可对禅宗语录中的俗语词"央庠"和"丁一卓二"做较为全面的考释。"央庠",形容疲软无力的样子,引申指禅僧应机接机迟钝;"丁一卓二"是禅师接引学人的一种手段,指截断对方语路,使之斩断妄念,无可用心,从而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禅宗语录中存在着大量同义成语,这些成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禅宗的基本精神,如"自心是佛"、"平常心是道"、"当下领悟,立地成佛"等等。由于这些成语多在禅林内部使用,因此具有鲜明的禅宗行业色彩。  相似文献   
3.
关于范围副词,学术界有不同看法。虽然有人认出为应取消范围副词,但更多的人从范围副词的定义、类型、语义指向及语义制约、范围副词修饰名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范围副词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的改观。  相似文献   
4.
“(XX)汉”是禅宗语录中高频使用的称呼语,其语义内涵丰富,有着特定的禅宗行业意义。从语用表达看,“(XX)汉”称呼语在言语交际中起到情感表达、主观评价和警示学人等语用效力。禅宗文献中首次出现了“(XX)汉”的褒义用法,使得“汉”从原来的贬称发展为一般的通称,成为现代汉语“(XX)汉”用法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与禅门清规相应,禅宗有一套完整的称谓系统。文章以杨亿《古清规序》、宗赜《禅苑清规》和德辉《敕修百丈清规》为主要考察对象,对禅宗职事称谓及其流变作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禅宗职事称谓既折射出早期丛林内部上下平等、共助和谐的融洽关系,也体现出僧团内部组织严密、管理科学的运行机制,同时还反映了禅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禅宗典籍中,“漏逗”一词的语义类型跟禅宗的特殊教义及特殊的传教方式有密切联系。“漏逗”通常指禅师通过言辞说教来接引学人,因其违背了禅宗不立语言文字的宗旨,往往带有批评或斥责意味,其行业色彩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鞠彩萍  朱文夫 《天中学刊》2010,25(3):99-102
<祖堂集>中的"而"可以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主要起凑足音节的作用.研究表明,这种用法的"而"是受汉译佛经的影响而非古汉语语法的残留,是为满足佛经文献特殊文体"四字一顿"的需要而添加的衬字.  相似文献   
8.
禅籍方所词语转指称谓的现象大量存在,具体可分为命名性方所词语转指称谓和非命名性方所词语转指称谓两类。方所词语转指称谓的现象符合转喻的邻近性原则、认知突显原则以及语言的经济原则。这些称谓词语折射出唐宋时期丛林制度及寺院结构,同时也体现了禅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9.
文章训释《祖堂集》中若干词语,这些词语均有补正《汉语大词典》、《辞源》、《中文大辞典》等大型语文辞书阙失——包括词语失收、词义缺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终了/完了”义的动词“了”,首先在“动+宾+了”格式里趋于虚化(但仍为完成动词),在“动+了”格式里虚化程度更高,当“了”后带上宾语,形成“动+了+宾”格式时,“了”才真正成为完成体助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