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孝感报》政文版在版面安排上十分注意处理好严肃和活泼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故事化的方针。故事化就离不开通讯体裁,尤其是人物通讯。政文版平时编发了大量通讯,起到了一定的典型引路的作用。然而,以往的典型人物通讯多数偏长,这是由于作者和编者在思想观念上把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划等号,把“典型报道”和“大型报道”划等号;一提笔写典型人物通讯就追求“高大全”。当编者开始探索典型人物通讯微型化时,经常遇到来自作者的种种责难:“一个先进人物是十天半月能成长起来的吗?”“一个典型人物能靠一两件事立起来吗?”等等。面对诸多责难,我们坚持考虑以下实际情况:一、我们是一张地区小报,周期长、版面挤;二、我们报道的人物就出在一个地区的  相似文献   
2.
近来在阅读一些报纸的过程中,发现在宣传报追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文章里,时常可以看到一些不合实际的过头话、奉承话、捧场话。这些似乎在目觉不自觉中见了报的过誉之词,连采编者自己重读后也往往感到大为不妥。 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在眼下的新闻报道中这类现象比过去常见、突出呢?从思想方法上分析,它是一种人们认识事物上的晕轮效应偏差的反映。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人们倏然接触一个先进单位或先进人物的时候,它的一些显眼的特征往往会给人留下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从而产生‘一俊遮百丑’、‘一长盖百短’的效应偏差。这种影响先进典型报道客观性、真实性的心理偏差叫做晕轮效应偏差,也叫做光环作用效应偏差。  相似文献   
3.
许多国画家,都讲究大胆地、巧妙地在画面上留下若干空白,尽量给观赏者留下想像的余地。读了《随笔》杂志上赵大年写的一篇题为《说空白》的文章,我忽发奇想:我们能不能把国画家的这门“空白艺术”移植、应用到新闻上来呢? 我的想法说奇也不奇,是有根有据的。在眼下的新闻报道中。叙事求全、论理求尽、说话求绝、排版求满等不留余地的现象的普遍存在,不是使读者摊开某些报纸就感到有些累么?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说你好,不要笑;说你坏,不要跳。”时下有些人就缺乏这点修养性。一说他好。笑眯眯的;一道他环,气呼呼的。尤其是碰到谁在报纸上公开揭他一点短,马上一蹦三尺高,动不动就兵临编辑部,大兴问罪之师。大骂记者给他脸上抹黑。无缘无故往人家干净的脸蛋上抹黑,那样的记者挨骂活该。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笔者就曾经历了一件说来常常令人捧腹的事:一次我们采写了一篇批评一个动手打母亲的耳光的不孝之子,不料见报后被批评者举家开到编辑部,纠缠不休,理由是打母亲者是个左撇子,打耳光时出的是左手而不是文章里写的右手(这样的疏忽当然也不应该)。当我们答应在报纸上公开更正时,这家人才情知如此更为不妙悻悻离去。目前新闻队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倾向是,不少记  相似文献   
5.
读《水浒》里武松打虎那一节时,总有一种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据说,施耐庵为了把打虎的场面和情节写得逼真一些,他先是到处找人访问,听取人们关于老虎行凶吃人的叙述。他仍然感到不满足,又亲自跑进深山老林里,蹲在大树上观察老虎的各种闪展腾挪的动作。这样,他才能在小说中把老虎的凶暴写得活灵活现,使打虎中的武松显得那样威武雄壮。 按常理说,写打虎,听几次虎吃人、人打虎的故事描述也就够了,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到深山老林里去实地观察。可是,施翁却觉得“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偏要坚持爬到树上亲眼看看老虎的活动。这种“写虎先观虎”的求实精神和扎实作风,很值得今天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仁学习。  相似文献   
6.
《思想工作小故事》是孝感报于1986年3月开辟的一个旨在宣传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栏目。3年多时间里,专栏共发表了《思想工作小故事》报道42组。中间虽一度受到党内某些人借口“改造”思想政治工作,淡化、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但因编  相似文献   
7.
《孝感报》政文版上有个《新人·新事·新风》专栏,几年时间里编发了大量的人物通讯,其中不乏事迹生动感人的佳作。编者感到普遍不足的一点,是稿件中那千人一腔、缺乏个性的雷同化的人物语言。在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里,有一段柴进、鲁智深、李逵初见寒江时的描写,他们对话的语言很有个  相似文献   
8.
“笑赞”一书里载有这样一则笑话,文章不长,实录如下: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一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柴去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