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管子》中经济类记事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它是商业发达的齐国,用自己成熟的经济理论内安朝政、外服诸侯的一种大胆设想。作为阐发经济思想的道具,它们具有明显虚构的性质。而且,这类记事存在着结构模式化的特征,经济思想表述中蕴含着诡异的情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稷下思想是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沧海遗珠,研究如何从稷下研究文献中自动识别出稷下思想,为稷下学数字人文研究提供方法基础。[方法/过程] 选取《管子学刊》作为研究数据源,对其收录的部分文本进行11大类附属42小类的思想类别归纳,构建训练数据集,提出一种基于ERNIE微调的JixiaERNIE模型,将稷下思想自动识别映射为文本自动分类问题,利用模型进行自动分类识别。[结果/结论] 通过实验对比得出,构建的JixiaERNIE模型在学习率4e-5、迭代次数为10分类效果达到最优,与基线模型相比,F值提高了7.9%。为进一步增强模型识别分类效果,在模型连接层的基础上加入分类器对比,有效实现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稷下思想自动分类任务。  相似文献   
3.
“虚构”和“故事”是构成小说的两大基本元素。《管子》中记述的故事可以分为怪异类、品性类、寓意类和“轻重”类,其演绎多采用“因文生事”的方法,按照艺术思维的规律进行想象和虚构,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管子》记事内容纷杂,体制多样,其叙事中含有丰富的小说因素,是先秦子书向汉代杂史杂传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管仲是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分析其人格魅力时于进一步了解管仲有重要意义。管仲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弃小辱成大志的人生理念和舍小节求大仁的政治理想,居高临下舍我其谁的政治家的远见和襟怀,刚柔相济的政治家的灵活性,洞悉局势善把时机的政治家的机警。这种人格的形成与管仲早年坎坷的经历与当时骚动的社会现实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论语》产生于诗的时代,具有诗的特质,因此可以用诗的比兴手法分析《论语》的艺术表现。《论语》中的比兴不仅形式多样,涉及对象也极为广泛。比兴的运用不仅使《论语》说理深入浅出、感情表达形象生动,而且提升了《论语》的诗境。比兴使《论语》中充满鲜明活泼的意象,影响了后世诗文创作,体现了中国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春秋初年的管仲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功为历代美谈,但对其治国思想中的法治部分作出系统评价的却是几百年后战国末期的韩非。集法家大成的韩非肯定了管仲在齐国实行的变法改革,并认为变法改革是齐国成功的关键。他对管仲思想中的“刑罚”“因能而受禄,录功而与官”的法术思想表示赞同,并对其思想中不成熟的方面作出批评。  相似文献   
7.
傅玄对《管子》“轻重”篇作出的“鄙俗”二字的评判,揭示出“轻重”篇在《管子》一书中的地位和性质。以此为基础,从管仲思想与《管子》“三匡”、傅玄的思想倾向、“轻重”篇是对“三匡”的悖谬亦是对傅玄思想的背离三个方面,初步解析“鄙俗”二字所蕴含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9.
作为辑录古籍精要之语或典章旧制而成书的著作,《群书治要》、《通典》、《意林》从内含丰富治道之术的《管子》中吸取了不少内容。由于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它们对《管子》的辑录显示出不同的思想取向。  相似文献   
10.
《管子》中多篇提及古帝王,如三皇、五帝、三王等,反映了齐人的崇古倾向。古帝王在《管子》中主要作为说理的论据出现。齐人虽崇古却不迷古,他们对古帝王亦有所批判,反映了齐人在认同基础上善假物以为己用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