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唐代“河曲”地域呈现着农业经济与牧业经济并存、各有发展的局面。两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农业经济基本上分布在“河曲”的边缘地带及黄河沿岸土壤基础、水源条件、地形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使得人类农业经济行为和自然环境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大体处在相对均衡的态势;畜牧业经济占据着“河曲”的大部分区域,其中定居型畜牧经济活动对局部草原环境施加了缓慢而深刻的影响,导致早期“毛乌素沙漠”的出现。两种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影响力度的差异相当明显,其原因就在于下列几个方面:封建政府民族政策因素、农牧人口数量差异、农牧人口地域分布差异、自然环境质量差异、利用土地资源方式及程度差异等。  相似文献   
2.
一、督修时间位于今陕西北部地区的延绥边墙,是明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边墙最初是由余子俊主持修筑的。关于余子俊督筑延绥边墙的时间,各书记载不一。如《明史·兵志》说,始筑于成化七年,《皇明九边考》卷七记载,筑于成化八年。甚至同一书中也有不同记载,如《榆林府志》卷廿六记此事在成化九年,而卷九却记为成化十年闰六月。诸说皆不够准确。督筑时间应当在成化十年上半年,竣工之时早于同年闰六月。《明通鉴》载:“宪宗成化十年闰六月乙巳,巡抚延绥都御史余子俊筑边墙成,上其  相似文献   
3.
“都督诸州诸军事”,是魏晋时期的地方军事区划和军事组织制度,它创立于东汉延康元年(220),而发展完善于西晋,东晋时期,成为曹魏,两晋常设持方军事区划制度,其名称,治所和管区渐趋稳定,数量逐步增加,取权亦日趋扩张,都督制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示出自身的若干重要特点,最终向着军民兼治,凌贺于州级政区之上的地方集权式管理体制演变,对此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隋唐时期地方高级政区制度的滥觞。  相似文献   
4.
陕鄂边界古长城的建筑时代、历史背景与地理分布长期不明.通过分析各种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对这道古长城的走向、形制和建筑方法作了探讨,断定其营造年代是清朝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同时阐明长城线上诸关隘的具体位置.上述问题的澄清对于研究长城史学和陕西历史军事地理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北魏王朝营筑的长城是中国古代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少见。在既有的论著中,观点也有分歧。本文通过与相关学者的商榷,论述所谓“北魏王朝第一次修筑的长城应是将赤城至五原间的秦汉长城加以修葺而成。东起自河北赤城县独石口北的大山上,……即从大马群山经蛮汉山东、北,再经灰腾梁山西南麓,西经大青山南麓而穿越大青山至其北麓,再西进入查石太山区”之说,是不正确的。指出北魏北长城的位置与走向,西段起始点位于今乌拉特前旗乌加河东岸的西山咀,向东经包头市、土黙特左旗、土黙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卓资县、察右前旗南部、兴和县,进入河北省境,过尚义、张北、崇礼,循山东去,抵达今河北赤城县独石口附近、白河与滦河的分水岭。除经过“九十九泉”北侧外,大部利用战国赵长城旧迹。其东段由独石口附近趋向东方,经丰宁、隆化、承德,再循近年发现的“赤南长城”遗迹,延亘于内蒙古喀喇沁旗、宁城县、辽宁建平县、内蒙古敖汉旗等地,从辽宁北票县转向东南,历经今阜新、黑山和台安县东北部,抵达辽水西岸。  相似文献   
6.
隋唐永丰仓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丰仓在维持隋唐时代京师长安城居民经济生活、保障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行诸方面发挥过重大作用。探明永丰仓确切所在,对隋唐时代邮驿地理、漕运、经济、军事等专门史的研究,均有重要价值。结合历史文献记载与野外调查资料,通过分析驿道里程、渭黄汇流口位置、军事攻防行动、古代粮仓选址规律、关中漕渠尾闾所在和居民口碑史等方面因素,考定隋唐永丰仓故址实际位于今潼关县港口镇西村附近  相似文献   
7.
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大致分作唐代后期、宋元明时期、明末迄今3个阶段,各地段沙漠形成时间各不相同。其西北部沙漠起源最早。各种佐证表明,初期"毛乌素沙漠"大体形成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宥州故地,即今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的东半部。初期"毛乌素沙漠"的成因并非一般所谓过度的农业垦殖活动,而是自唐代贞观四年迄天宝年间的长期而过度的驻牧型畜牧经济活动,破坏了天然草原生态系统引致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论唐代前期陕甘宁黄土高原牧业用地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唐代前期陕甘宁黄土高原地域畜牧业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指出贞观至麟德期间官营畜牧业逐渐发展,牧业用地分布于陇右区域的秦、渭、兰、会、原5州之境,并在河曲盐、夏2州境增建8个牧监。乾封至天宝期间,官营畜牧业及其用地在5州基础上扩大到陇州管域。经营官营畜牧业的50余牧监分属南、西、北、东宫、盐州5监牧使管理,统一由中央政府太仆寺少卿出任的监牧都使节制。配置在岐、豳、泾、宁4州的八组马坊群,是封建国家役用马供需过程的中间环节,以荒原放牧的方式起着储备、中转、调节马匹供给的作用,以及时满足不同部门对役用马的多样性需求。民间畜牧业及其牧地的分布,表现在从事个体畜牧经济的突厥、吐谷浑、铁勒九姓、党项羌诸族人口迁入与分布于黄土高原上的庆、灵、盐、夏、银诸州荒野。畜牧业的广泛存在,就避免了开垦农田对土地表层结构和天然植被的大范围破坏、水土流失的发生,对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周总管府制是以“都督诸州军事”为基础,适应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州级政区众多,须加强统管,稳定内部争胜强邻的现实需要而创立的,总管府制在北周时期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作前后两个阶段,北周大象二年六月的总管府建制可作为代表,其总数达32个,是军民合一的地方集权式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关于历史时期中国北部边疆的重要城市——灵州城的地理位置问题,近年受到学界的关注,引起较为热烈的讨论。针对白述礼《今宁夏吴忠市有古城湾村吗》提出的错误观点,提出反商榷。列举正、反两方面证据,肯定在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存在一个古城湾村,其西侧黄河东岸即隋唐时期灵州治城位置所在。剖析白文存在的诸多舛误与疏漏,指出其见解难于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