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郭惠宇: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本节课以“酒”导入,以“酒”贯之,以“酒”作结;从“酒”中读李白,在“酒”上品人生。品出豪气,读出兴味。李明哲:我觉得本课有粗俗之嫌。“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这些“俗文化”,是否适合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示?盛庆丰:应该说,教师“饮酒→劝酒诗→饮酒人”这样的解读思路,还是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夏晴:题为《将进酒》,以“酒”切入似乎并不难。但能以平俗切入,在简单、平易的问答中,逐步升华,深入而浅出,则颇有些大手笔的气度了。譬如,…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一篇小说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读”和“析”这样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情节.学生会沿着“发生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来梳理;人物,学生同样会抓住刻画人物的几个要素来加以分析乃至品赏: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主题的认识。其实,小说不仅可以这样读,还可用其他方式来阅读,比如“写”。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也许我们不能为诗歌教学规定程式,但我们毕竟可以共同讨论诗歌教学应该注意的若干事项吧?王屹宇:上述课例更多关心的是让学生读懂“这一首”诗,或多或少都露出了两个问题:一是预设性强了一些,真正给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不是很大;二是对诗歌的文本形式特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诗味还不够。钱军:我想诗歌主题有不确定性,一首诗读下来,学生到底理解多少老师不知道。长期的诗歌教学模式致使老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总是先入为主,要展示自己,生怕失去教师的权威,甚至有时老师因自己没有给学生传授自己领会的东西而懊恼愧疚。就这几个案例而言,…  相似文献   
4.
回眸2005年丰富多彩的高考语文试题,再结合高考语文的历史沿革,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一条高考命题原则:高考是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寻求适度变化的。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也是基于这一原则,在能力要求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考查形式、考查内容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延续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为我们的备考复习暗示出了一定的规律性的东西,也为我们寻求应试策略、突破难点做好了相应的铺垫。高考在即,现代文阅读的备考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调适应试心理,冷静面对阅读材料从现代文阅读的材料来看,第Ⅰ卷主要考查科技文或社科文,第Ⅱ卷主要考查文…  相似文献   
5.
学生们正在围绕"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文眼赏析郁达夫所描绘的几幅美景. 金雨辰同学举手:"老师,我能不能说点我读这篇散文的感受?" 全班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他身上.从我的眼神和手势中得到许可后,他很郑重的样子,又清一清嗓子(同学们笑),说: "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又补充了作者郁达夫的身世经历,似乎在告诉我们:这篇散文写出了彼时作者的悲凉心境.但我反而觉得这篇散文写出了作者的一种满足,甚至是一种快慰."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一篇小说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读"和"析"这样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情节,学生会沿着"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梳理;人物,学生同样会抓住刻画人物的几个要素来加以分析乃至品赏;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主题的认识.其实,小说不仅可以这样读,还可用其他方式来阅读,比如"写".  相似文献   
7.
2002年阅卷期间,本刊编辑部约请了安徽省部分重点中学的语文科阅卷老师座谈阅卷的感受。由于上期稿挤,这里将经本人整理后的发言在本期《特约笔谈》中刊出。  相似文献   
8.
郭惠宇:在谈到语文教学的艰难时,于漪老师说道:"我们语文学科教学常在历史与现实、读和写、积累与应用、基础与拓展、课堂与社会等等之间徘徊,找不到恰当的结合点。讲基础,一抓就‘死’;想拓展,一放就‘空’。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思考还不够深入,如何让学生学得又实又活,充分发挥他们学习主体的作用,确实须花大力气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9.
学情分析策略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是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一块不易消融的坚冰,阅读难度相当大,甚至连一些教师在教学之前也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些作品所蕴藏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作品的构成或表现方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导入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死”的意义,才能真正彻悟“生”的真谛。现在就请同学们随我一起穿越时空,在8月的一个天气阴沉、细雨飘飘的下午,来到156年前的法国拉雪兹公墓,送别一位文学巨人并聆听另一位文学大师为他作的葬词。(说明:导语的设计,首先是为了营造教学情境,其次是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给学生一个思考走向。)二、感知文本这一教学环节共分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询问学生初读《巴尔扎克葬词》的第一印象。(随机请5位同学简要作答)(说明:强调阅读文本的“第一印象”,从阅读学角度说,这是观其大略,是学生与文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