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叶青 《视听界》2008,(3):88-90
尽管交通的大发展给广播的移动收听带来了新的格局和契机,但“车轮子拯救了广播”的说法对中国广播来说仍然是不确切的。反之,广播以其快捷的传播方式、伴随性的媒体特征,“拯救”了千千万万途中人的耳朵,抚慰了他们躁动的心绪,动态地改变着他们对车窗外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广播使车辆这一纯粹的交通工具,一变而为文化空间和情感通道。为交通办广播,也使广播自身把移动收听的便捷性发挥到极致。中国的移动收听市场正展现给我们越来越大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
杨叶青 《中国广播》2006,(11):55-58
本文对数字广播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式的描述,对数字广播所引发的传统广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论述,阐释了数字广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请关注在技术革命中广播媒体如何生存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头5年,广播广告在整个广告市场是一个亮点,呈现高速增长局面。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告监管司的统计:2000年后的5年中,全国广播广告平均每年33.22亿元,平均增幅31.40%,年均增幅位居传统媒体之首,广播已从"弱势"变为"强势"。这是在央视市场研究(CTR)发布《中国广告市场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广告市场进入低速增长期"的背景下,广播广告的一枝独秀。特别是近两三年来,广播广告呈现出独有的经营特征。  相似文献   
4.
作为三大公众传媒之一、在我国有70余年发展历史的广播,对年代末、80年代至今呈现出一种“振兴”的局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19万年全国广播电台已达1204座(不含系列台),相当于改革前的1978年的12倍;如果加上系列台,全国电台总数约为2500座,是1978年的25倍,绝对数居世界第二,增长率居世界第一。以致有人惊叹:“广播回归”.然而,这是否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抑或“泡沫式的辉煌”?客观而理性地分析广播业的现状、冷静而积极地迎接挑战、科学而乐观地展望未来,不仅是一项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也是一场深刻的、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纳格拉乐队     
纳格拉乐队(Naqqā rakhā na,tablkhā na)是一种存在于西亚、中亚和南亚以及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的使用于宫廷、仪式、市井以及军乐中的户外乐队。它典型的乐器包括簧管、号或喇叭、鼓,有时还有钹。Naqqā rakhā na意思是指“纳格拉房子”(乐队的演出地点),大的纳格拉(Naqqā na)经常被放置在宫殿入口的长亭下、伊斯兰教的庙堂或印度教的寺庙里。  相似文献   
6.
杨叶青 《视听界》2007,(2):33-36
本文从全国广播广告年均增幅连续5年居传统媒体之首这一现象入手,提供了令人思考的多种数据,阐释了广播广告多样化经营的主导特征,论述了频率制是广播广告突飞猛进的成因,展示了广播广告新的收听环境、技术空间和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7.
“人类第五次信息革命”显现出了光明和生机。广播在Internet上初露峥嵘;互联网以它不可比拟的“媒体兼容”性,吸纳了广播(有人称网络是媒体的“集大成者”;也有人称“仅就容量而言”传统媒体“在Internet面前也有河伯入海之感”)。  相似文献   
8.
弱势媒体强势竞争——广播广告现状、经营特征及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广播广告也疯狂 本世纪头5年,广播广告在整个广告市场是一个亮点,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告监管司的统计:2000年后的5年中,平均每年33.22亿元,平均增幅31.40%2004年、2005年更是分别达到35.5亿元和49.68亿元,年增长分别为38.83%和39.94%。  相似文献   
9.
欧洲媒体现正处于债务危机和数字转型期。对于公共传播与私营传播能否坚持"双轨制",欧洲大陆已在激烈争论后有了现实的抉择。数字技术使传播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于传统电视是否有转型的方向和办法的问题,欧洲传媒业在痛苦挣扎中逐步有了清醒的认识。有合作的竞争,有区隔的融合,是欧洲媒体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考察图片命名任务中的语码切换代价,探讨小学纳西——汉双语者在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选择机制。结果表明:1.对于纳西语作为基本熟练,汉语作为相对熟练的不平衡双语者而言,用纳西语和汉语命名图片时,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切换至相对熟练语言(汉语)的代价显著大于切换至基本熟练语言(纳西语);2.在基本水平的实验任务中,用纳西语和汉语命名图片时,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在范畴水平的实验任务中,用纳西语和汉语命名图片时,不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3.任务水平影响词汇的选择机制,但语言的熟练程度并没有影响词汇的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