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这里选出来的小说作品,它们以编年史的方式,从各种方面或侧面,形象而系列地记录了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从获得解放的1949年到今天——我们称之为历史新时期的三十年来的社会现实和生活情态,我们所走过来的艰辛而曲折的胜利的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2.
3.
李士金:老师您曾经是鲁迅先生的追随者,又是胡风先生的好朋友,对解放前后几个时期都有深刻的体验和阅历,请您结合生平经历,谈谈对新闻、出版、编辑、学术研究等等方面的看法和认识。贾植芳:我就随便跟你谈谈吧,从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做官不行了,考进士不行了,就到上海写文章、搞翻译。从此以后,上海的文化市场很繁荣,出现了许多学术大家,出现了像鲁迅那样的文化伟人。我记得1934年上海的《申报》,高中学生都给它投稿,编辑看稿不看人,好的就用。我写的一篇文章不到两千字,给了我四块半银元稿费。当时鲁迅的稿子1000字15块银元,郭沫若1000字12块银元,郭沫若流亡日本回来后到上海滩投稿,他说鲁迅的稿子千字15元,我也要15元。现代书局对他说,你只能是12元,不能和鲁迅相比。三十年代,张春桥在上海也曾卖文为生。那时上海杂志公司老板名叫张静庐,他有个编辑部,招考助理编辑,一月30元。施蛰存主编一套国学珍本丛书,明清笔记小说要在该公司出版。张春桥投考了助编,老板就让张春桥标点笔记小说。标点了十几页,不行,文言水平不够。张静庐便婉辞张春桥说:张先生,公司的生意近来不好,连房租也交不起,你来不到一个礼拜,给你30元,考虑到...  相似文献   
4.
裴毅然先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是一本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行综合性宏观研究的大型专著,乃是作者在大量搜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资料的基础上,参照中外学者成熟的人文研究成果,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为底线,以理性分析为指归,对涉及中国现代知识  相似文献   
5.
与我同龄的范泉兄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一年多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我很想将记忆中的范泉和我与他的交往,用文字记下来,但因为年老体衰,记忆力日益衰退,一直拖到今天才动笔。他是我不能忘却也不应该忘却的朋友。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当代编辑出版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编辑家、出版家,范泉是其中之一。 早在1933年,当范泉还在上海光华附中读书时,他就参与编辑校刊《光华附中》半月刊。  相似文献   
7.
要我这个年过80的老头子来谈谈我的处女作,真如白头宫女话玄宗似的,实在有不胜今昔之感!因为说起来,这已是60多年前的往事了。那是1928年夏天,17岁的哥哥贾芝带14岁的我离开家乡山西襄汾县(当时称为汾城县)山村,到省城太原考中学,并一块儿考上了成成中学。成成中学是一所私立学校,从校长到教师都是北京师大出身的山西学生。我生在晋南山区,而任课教师大半是晋西或晋北人,乍到这里听课,实在听不懂他们讲些什么。同桌是一个叫石炳炎的河北  相似文献   
8.
中国留日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留日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他们那种反封建传统,向往民主,追求理想的激进思想和行为,推动了新文学运动和现代文学运动的发展和进步。与留学英美的学生注重文学形式的探索不同,留日学生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探索,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启蒙和唯美两种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黑夜颂     
我的精神,每每在深夜中最振奋,能一直熬到天亮,我才恬然地去睡;因之,以我惯于黑夜的生活,和对于黑夜的感觉,我真想综结起来,写一本《黑夜的经验》,那么一本小书,想来也颇有点意思的. 真的深夜里,富于一种发现与创造的美,一种精神力,只有在黑夜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相似文献   
10.
我的读书记     
我生性冥顽不灵,从孩提时代就在家里闹事,外面闯祸。家里为了图个清静,从五岁时起,就由哥哥带我,到同村一个不第的老秀才家里读私塾,每天围在一张圆桌边,跟上同学们嚎叫“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但字却不识一个。念了半年,老秀才死了。家里把我送到邻村小学读书,《语文教科书》第一课课文是:“大狗跳,小狗叫,大狗跳一跳,小狗叫三叫,汪、汪、汪。”我觉得这些话说得很好玩,引出兴趣来了。但字还是不识。老师让我背课文,我背得倒很流利:“大狗跳,小狗叫,大狗跳一跳,小狗叫三叫,汪汪汪汪汪……”明明是叫三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