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大校企“双主体”共建共管企业学院的推进力度,筑牢专业“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资源共用、责任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是党中央对新阶段职业教育所明确的全新的时代要求。唯有立足学校定位、服务面向和特色优势,唯有坚守以专业企业学院协同育人为初心做好顶层设计、坚持以增强适应性为指针系统重塑专业群结构、坚定以服务发展为价值取向全面提升教育能力与服务能力,才有可能合力培养和精准供给行业企业所急需的产业大军,也才有可能进一步关注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并有效激发企业重要育人主体作用,最终助力实现更有质量的校企校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深层的文化差异应随语随文对比分析,或指出其文化内涵,或点明其文化规约,挖掘不同国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定势和非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异同之处,不断增进对全球文化的了解、宽容和在国际舞台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紧密结合大学英语泛读课教学中的亲身体验并运用相关的语言理论,对“寓修辞能力的培养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的必要性,可行性特别是如何针对语境使用、注意母语的影响,联系教学实践适时适度地教授和学习修辞知识,尤其是一些常见辞格,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公示语及其英译,其语用功能在于给公众以提示性或指示性的信息,同时又凸显工科特色和高职教育的特性,最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育文化人。文章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校园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三个维度来探究提示性的校园公示语及其英译,追溯其文化渊源、凝练其规约、阐释其人文情怀,以助推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育人,并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意义上实现校地文化和校企文化的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5.
校企协同育人贯穿于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最为有效的合作模式之一就是校企共建企业学院。为了紧贴行业企业共育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全面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携手苏州地标性的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了10家企业学院,冠名与订单建班级、人才共育,实习与实训搭平台、校企共建,教授与博士抱成团、共同服务,劳模与经理进校园、文化共享,党建与工会手拉手、优势共融,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进一步让企业更深入地参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更积极主动地与学院一起全员、全程、全方位地求真育人。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于世界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宗教和神话渊源等诸多层面,一直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及其理论研究的重要选题,也是外语和外语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结合语境、随语随文具体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及其文化信息,既能拓展不同领域里的文化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进一步增进对异域文化的敏锐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岗位能力分析,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三室三岗"工学结合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并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实训与实践教学、深度合作的企业与工学交替的教材和课程、专兼职专业团队建设等方面探索该模式的创新实践,以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民族求新、求曲、求特、求简的文化心理和乐观、率直、开放、包容、自信的民族秉性,赋予澳大利亚英语以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并通过词汇最忠实、最生动地映射出来.  相似文献   
9.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岗位能力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基于"同程国际学院"等企业学院,在人才规格上主动顺应地方外贸产业需求,在课程内容上主动切合职业标准,在理实教学上主动对接工作过程,在"双证书"教育上主动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以岗定证、以证设课、以课促赛、以赛带训,融"岗证课赛训"于一体、师生企协力,共育外贸类岗位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0.
当代网络文化之繁荣,孕育出形形色色的网络新名词。作为对日趋细化和多元人群的客观称谓和个性描述,表人的流行新名词在音形义等方面独具特色,或直接借用外来词,或灵活创造新词语,或赋予旧词以新义。表人的流行新名词既根植于社会生活,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更忠实地映射出当今社会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有着深刻的言内外因素和文化心理理据。表人的新名词在生成和传播过程中也必须经受“汰弱留强”和“适者生存”等自然生态法则的检验,除了遵循语言发展规律和满足交际的现实之需,还有待大众传媒等方方面面予以包容和理性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