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快攻是现代排球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进攻技术之一,快攻技术包括近体快球、平拉开球、短平快球、时间差、位置差、前飞、背飞等个人快攻技术和夹塞、梯次、前后交叉、双快一游动、后排进攻等多人配合的快攻技术;在快攻技术的学习中,要努力提高身体素质,重视脚步移动的练习,起跳技术是快攻技术的重要环节,配合是完成快攻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右侧技术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时右侧技术 (右手投枪 )运作进行图像解析 ,获取相关运动参数并进行综合分析 ,分析显示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存在着最后用力准备阶段超越器械不充分 ,用力阶段发力顺序不合理等问题。分析研究可为一步改进技术 ,指导训练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参加2003年在秦皇岛训练基地举行的全国青年男子排球联赛的13支青年男子排球队的172名运动员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1·年龄、运动年限特征: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16·56岁,其中,年龄最大的为21岁,最小的为12岁;接受专业训练的年限平均为3·54年,最长的为6年,最短的为2个月。根据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本次的研究对象都还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的各部分器官和肌肉还未发育成熟,在身高、体重、肌肉力量、协调性和神经系统的敏感程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2·身高、指高特征:我国青年男排运动员的平均身高达到1·9…  相似文献   
4.
运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分析了2008年奥运会后体教结合的发展思路。结论:2008年奥运会后体教结合发展应该重视基础阶段培养,注重科学训练;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把部分地方体校并入教育系统;并且着重发展"小学—中学—大学"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排球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肩负着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使命和艰巨任务。1996年,中国排球协会以赛制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了体制改革。经过8年职业化联赛的实行,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正在向着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多层面、多渠道参与竞技排球事业的方向发展。迄今为止,已经有男、女排共24支职业、半职业俱乐部相继建立,这说明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职业排球联赛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
运动员是运动成绩的直接载体,运动成绩是通过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而体现的。运动员的状况对运动项目的发展和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通过运用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运动员的状况以及人员流动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有运动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人员流动不畅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男子排球后备人才身体形态和体能、技能的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茂仕  吕梅 《体育学刊》2005,12(2):108-110
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男排重新崛起的关键因素。对我国男排后备人才的身体形态、体能和技能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年男排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体能状况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普遍存在技术粗糙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根据排球课战术教学特点,指出在教学与训练中,应有计划地安排战术意识训练,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与训练方法。这对于学生掌握专项动作技术,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发挥技术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排球学生和运动员,提高教学与训练质量及学生的专项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快攻是现代排球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进攻技术之一,快攻技术包括近体快球、平拉开球、短平快球、时间差、位置差、前飞、背飞等个人快攻技术和夹塞、梯次、前后交叉、双快一游动、后排进攻等多人配合的快攻技术;在快攻技术的学习中,要努力提高身体素质,重视脚步移动的练习,起跳技术是快攻技术的重要环节,配合是完成快攻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通过对参加2003年中国青年排球联赛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6个测试指标的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由身体素质各指标评价标准,并分析各指标对身体素质影响的重要程度,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教练员提供关于实现身体素质训练过程的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