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1.
公众理解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理解科学”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出现缘于当代西方科技的社会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科学与公众之间社会性的距离增大并演变成某种社会危机,本文概述了这个领域中的三种主要经验研究进路,并就在我国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科学学派的历史形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科学史研究的材料出发 ,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科学学派的形态、特征 ,认为一定时期出现的科学学派与当时科学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有着内在的关联 ,当代科研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协调必须充分考虑到当代科学发展的特征以及当代科学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电子信息技术对科学活动方式影响的社会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兴越,研究者们不仅注意到新技术所带来的深刻的经济社会后果,还注意到它对科学研究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注意到这种影响可以为我们理解一项技术创新的社会机制提供经验上的启迪意义,也为我们理解以技术和科学研究为“轴心”的“知识社会”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为此本文次技术的应用对科学活动变迁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科学界的创新努力。  相似文献   
4.
"211工程"建设的启动实施为高等学校明确自身发展定位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并直接推动了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转型。经过15年的建设,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有了较大的提升,也相应地对"211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和更新的要求:一要注重推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二要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支撑,三要为高等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提供条件等。就当前而言,迫切需要提高"211工程"建设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为高等学校的机制体制创新提供空间,推动高等学校发展目标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5.
"关系主义现象"作为一个历时性范畴,在农耕社会表现为伦理本位,在近现代社会表现为"伦理与市场混合主导"取向;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关系主义"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心理的深层结构,是集体生活中一种共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并表现为一定的社会行为模式;作为一种先行存在物,"关系"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主导性,直接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选择;"关系主义"又是中国社会运行中最为基本的"潜规则",它与"显规则"并行,常常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行动逻辑准则。面对泛滥的"关系主义现象",我们应当坚持批判的立场,通过强化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从源头上消除"关系主义现象"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思想,为此后一系列国民智识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从外部来看,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促使先进知识分子以"科学"为旗帜,以《新青年》为阵地,以青年群体为重点受众,以开启民智为目的 ,展开科学传播实践.从内部来看,其传播活动具有以科学事实澄清误解,以科学精神再造人心,以科学文化改良社会,提升"科学"公信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的特点.《新青年》的科学传播实践对当时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不但开启了国民智识,开化了社会风气,而且为五四运动的全面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营造了良好氛围.立足当代,其科学传播实践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启示当下科学传播要始终以解放人民思想为起点,以打造媒体平台为支点,以壮大传者队伍为要点,以培育科学文化为重点,以服务国家发展为落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科学的社会争论也在不断出现并在加剧。科学的社会争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的社会本质,科学的社会争论的主体的多元化、结束的迅速性及发生范围的地域性是其主要特征,非认识论因素在其结束机制中起到主要作用。同时科学的社会争论在普及科学知识,防止和阻碍科学技术应用的负面影响及促进价值选择多元化方面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学能力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标准。本文从科学能力的几个主要因素(科学家队伍、科学教育、实验技术装备以及图书情报系统等)出发,探讨了科学能力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并提出增强国家的科学能力对未来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研究述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费社会”是20世纪西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一个显性现象,也是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该研究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向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大众消费向后现代消费的转向,给西方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为理论家们思考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提供了理论思维的素材。各个时期主要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并作出了相应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依靠内需特别是居民的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和推进社会发展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消费主导型社会的建立是一个涉及经济转型和社会改革的复杂系统工程,受到诸多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在经济层面上,以知识创新和服务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必须成为经济结构的主体;在社会层面上,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特征的中产阶层必须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并形成知识密集型的人力资源结构;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上,必须构建资源节约型的内需模式;在制度层面上,需要建立完善的工资增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形成民主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只有充分厘清中国进入消费型社会的各种约束性条件,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改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