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高职生学习动力系统及其校域调控与开发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高是高职教学面临的难题。高职生学习动力产生于一个完整的动力系统,调控与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通过高职生学习动力系统的要素激发、教学设计和校域情境影响力合成等路径,可以达到引发动力、增强动力、调节动力和凝聚动力等目的。  相似文献   
2.
高校班级德育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级德育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班级德育过程中各组成部分聚集状态、交往方式、排列顺序以及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形式。笔者从高校班级德育管理中个体、群体、活动共同体三个层面分别构建了角色多样化班级德育组织结构、组群整合化班级德育组织结构、序列网络化班级德育组织结构等三种模式,并对各种模式进行德育价值分析。  相似文献   
3.
吴太胜 《职教论坛》2008,3(2):55-58
技术伦理教育融合工程技术和伦理精神,为高职德育赋予一定的专业技术特征,对高职学生的技术道德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教化功能。高职院校要确立技术与技术伦理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程中融入技术伦理教育内容,加强专业课教师和技术伦理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注重高职专业教学体系的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活动蕴含着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4.
吴太胜 《现代教育科学》2005,(5):104-105,115
科技道德是调整科技工作者之间以及科技工作者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技术活动中的体现.科技道德对技术应用和技术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科技道德行为的培养需要科技道德教育.工科院校实施科技道德教育是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选用人才新标准的积极呼应,也是创造"技术正义"工程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学科学习力及其生成和发展的教育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科学习力是指学校教学体系中,有关学生学科目标掌握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创新力之总和,它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学习力可以通过学科教学逐步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培育新的学习理念,规划学科教学设计,探究新型教学规范,改进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引领和推动学生学科学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技术伦理教育课程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院校技术伦理教育课程化建设是优化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完善高职人才课程体系的重要保证,它不仅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选才标准的"对接",也有益于借鉴国际高等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高职院校技术伦理课程化建设,要树立正确的技术人才培育理念,研究与开发技术伦理课程资源,创新技术伦理教学模式,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科技道德是调整科技工作者之间以及科技工作者与社会、自然之闻关系的社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技术活动中的体现。科技道德对技术应用和技术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科技道德行为的培养需要科技道德教育。工科院校实施科技道德教育是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社会选用人才新标准的积极呼应,也是创造“技术正义”工程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在着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宏观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现状,客观地考察其政治参与程度、社会影响与发展态势,有助于规范、引导和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确立科技教育的战略地位并号召全党、全社会支持科技教育,为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邓小平的科教思想要求科技教育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强调正确处理高职教育的普及与提高、质量与特色的辩证关系,明确了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原则。  相似文献   
10.
亲和力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重要因素。专题化、项目化、信息化、小班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四化融合”,分别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智慧课堂和班级组织等方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文本概念”向“生活语言”的转换、“平面教学”向“立体课堂”的转换、单一讲授向多元呈现的转换、以“教”为主向“学”为中心的转换,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碎片化、形式化和低效性等问题,系统地、整体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