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1.
波眠是生长在甘肃陇南地区的一位诗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波眠的乡土以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表现了与这块土地上父老乡亲同体共命的感情。“倾诉与呼唤”是波眠乡土诗的主旋律。在艺术上 ,波眠的诗表现为特色鲜明的乡村事象与独特生命体验的同构谐生 ;同时 ,波眠的诗是凝重的 ,但一些诗在凝重中却又给人以孩子般的天真与清纯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传统诗学中感悟这一文化资源的发掘、清理,是我近期在有关中国诗学的研究中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除先后多次在一些学术场合谈过我的看法外,还于2002年发表过《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一文,对其意义作过一些初步的说明。近期撰写的《感悟通论》,原是我所撰著的《中国现代学术通论》中的一章,完成后未及发表,就在一些年轻的学者中传阅,他们中的几位并从各自的角度写成论文,尝试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由于各人不同的知识背景,对问题的认识也各有其独到之处。这里将它们集中刊出,目的在于能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借以促进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化事业。  相似文献   
3.
新边塞诗流变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塞诗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学现象。新边塞诗是由边塞诗延伸而来的一个概念,在建国前的30年似无多少成就可言。50年代,国家对西部的开发和诗人们追随新时代歌唱新生活的使命意识,使新边塞诗一度繁荣。但新边塞诗作为一个概念则是80年代初提出来的。1983-1986年是新边塞诗创作的高潮期。高潮产生的原因有五:一、禁区的被打破与艺术观念的变革。二、地域特色带来的自然优势。三、诸矛盾冲突激起开发意识的觉醒。四、人与自然的互认与同构。五、一批实力诗人的成熟。80年代新边塞诗深受欢迎,因其有不同于别类诗歌的新质,内容上表现为:对西部风情、人生的抒写,对现代文明的礼赞与呼唤,对大自然的感应、契合;艺术上表现为新的艺术要素的出现。新边塞诗仍是一块待垦殖的原野。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甘肃诗坛在“各美其美”、“和而不同”中迎来了今日的辉煌。李季、闻捷在甘肃工作,给甘肃诗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时期以来出现了诗歌创作的第二次高潮,这是一次本土意义上的甘肃诗歌的崛起,在西部诗、乡土诗、多民族色彩等方面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诗人们坚持独立的审美追求,创作群体已经形成。甘肃日渐现出诗歌大省的气象。  相似文献   
5.
张保和是深受西北人民喜爱的快板艺术家。他的西北快板内容取材于西北军民的生活,其中既有对开发大西北的歌颂,也有对不良习气不良世风的善意批评。在鼓舞人们的建设热情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的快板语言具体、实在、有趣。心中有国家,眼里有群众,张保和快板的艺术价值,更在艺术之外。  相似文献   
6.
剑云,即李建荣,默默耕耘在陇东高原的一位年轻语文教师。藏之虽非名山,却也敢鸣于当世。从八一年至今,经他的手修改、编选、推荐、发表的学生作品已有千多篇《首》。他先后公开出版了《太阳,永远在天上》、《朦胧的情惊》、《惶惑的沙丘》、《来绿》、《踏霜》、《天落水》等学生作品集,出了不少教学成果。这些不要说对于一所偏远的师范学校,就是在一般大学,也算得上‘咄格”了。出版社一位编辑室主任曾这样谈到剑云和他学生的习作:“一位汗流满面的青年拘谨地敲开编辑室的门,……黑提包里一大深文稿,格外沉重。他自我介绍,是来…  相似文献   
7.
陇东民俗中的农本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本,是陇东地区民俗文化中一个鲜明的价值指向。从正月到腊月的各种习俗,如“跳早”、“偷牛”、“三月三”、“端午”、“乞巧”、“撒牧”、“腊八”等,都传递着附于神秘的时光之链上的农本意识。而民俗,如生育、婚嫁、葬仪及种种生活、生产中的仪式,却运转、辐集于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之轮。这深蕴着民俗内含的文化承传,以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游艺等为媒体,充满了浓郁的自然崇拜色彩,又杂糅着封建迷信,同时又是古风遗俗的活化石和新一代人生的教科书。陇东民俗中农本意识的形成,与其历史、地域、资源、经济有着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