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140名儿少体操运动员进行人格测验,表明向性和稳定性多为中间型。其中72人进行动作神经过程测试,结果提示稳定型神经反应的总体水平高,不稳定型动作错误多,内向型协调性和灵敏性较差,在选材和训练的时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2.
早期进行技巧训练,容易掌握较复杂的技术动作,但少儿运动员正处身体发育阶段,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易发生运动损伤。通过调查,旨为探讨损伤原因,提出相应措施。调查结果:广东省少儿技巧运动员运动损伤较高,以开始训练的头二年最高达76.2%,中度以上损伤占56%,重伤占18%;受伤部位主要是踝关节、肘关节、手腕部和足部。致伤原因七要是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不高、局部负荷过重。  相似文献   
3.
柔道运动员的心率均值较低,60次/分以下者比例较高; P—R间期超过0.20秒者的比例较低;Q—T间期均值稍低;P波平坦的少,以双向较多,各导联P波的最大值及大多数导联电压均值都较低;QRS均值稍高;各导联T波的最高值均低于我国运动员。另外,柔道运动员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出现率比举重运动员高;但比起马拉松运动员其心脏变化小。柔道运动员的心电图变化也与等级关系不大。心电图检查对柔道运动员心脏功能的监测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髌骨软骨病又称髌骨软骨软化症,是一种以髌骨软骨退行性改变(软骨细胞变性,坏死及基质纤维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发病率高,对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和运动成绩影响较大。因此,正确认识该病的发病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髌骨软骨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已有很多报道,本文仅以解剖学为基础,从病因学角度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对参加首届中国国际24小时超长跑比赛的11名中外男运动员进行了赛中休息时间记录和休息期间的心电图监测,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在赛中休息时间的掌握和分配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休息时间的长短对运动员的心电图变化并无明显影响。说明掌握好休息时间分配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也不会对体力恢复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少年运动员投身于竞技体育之中,他们在高强度训练中骨骺损伤的发生率也大大增加。严重的骨骺损伤不但影响少儿运动员的正常训练,而且有可能影响四肢长骨的生长发育。综合有关文献,分析讨论了骨骺损伤的病理改变、不同专项与骨骺损伤的关系,以及骨骺损伤对长骨生长发育的影响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8.
对参加国际24小时超长跑比赛的11名运动员进行了安静状态、运动中和运动后的心电监测,发现24小时超长跑运动员的安静心率均值低于60次/分,P-R间期均值比一般运动员稍高,而QRS波群和Q-T间期均在正常范围内,心电轴也全部正常。另外,24小时超长跑运动员的心电图异常出现率较高,但大多属功能性,且长时间的运动没有对其造成明显不良影响。运动员赛后QRS波群时间显著高于安静状态,表明超长跑运动对心宝功能可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参加24小时跑比赛的13名运动员进行体成分和心电的监测结果表明,赛后平均降重4.38±1.09kg,人均失水量约占体重的4.5%,呈中度脱水。比赛中最高心率未超过130次/分,心率增幅在65%以内,平均运动速度2.18米/秒,属低强度的耐力运动。心电图P波、QRS综合波和T波电压与赛前比较有非常显著的提高,提示运动中心脏容量负荷增重。未见明显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电改变。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优秀柔道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年来,我国柔道运动发展迅速并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然而,对柔道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特点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导,为了解我国柔道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现状、基本特点及不同级别运动员各项形态指标变化的规律,为体育训练及运动员选材提供基础数据,以及为建立我国柔道运动员身体形态模式打下基础,在1987年10月我们对参加第六届全运会柔道决赛的138名运动员进行了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测试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