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1.
网络效应、语言的政策性和语言滥用的市场失灵使语言的公共产品属性进一步强化。语言是公共产品但不是纯公共产品,宜采用以政府供给为主、其他主体供给为辅的混合供给方式;语言的使用主体具有层次分明的特点,因而语言的供给要采用分类供给形式;作为公共产品的语言,其供给过程要充分考虑使用主体的偏好和意愿;语言的调整是制度变迁的一种体现,要充分考虑到语言调整的路径依赖性,并将其纳入到制度变迁的成本中予以考虑。政府作为掌控资源的语言规划的决策者,在语言调整的博弈过程中,要做到中立,最大限度地反映主流文化和主流使用主体的意愿。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学校规模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引发了学生上学成本上升等诸多问题。要遏制我国中小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首先必须要弄清其背后的主导因素。因为决定中小学学校规模变动的因素不同,控制中小学学校规模的方法也不一样。基于1980—2008年全国范围内的省级面板数据所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总体而言,人口因素和教育政策制定者为追求学校规模优势而进行学校合并(简称政策因素),主导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学校规模的变动,这一结论与既有文献一致;但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实证结果还表明,人口因素和政策因素在不同时间段对我国中小学规模变动所起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而言,在2001年之前,中小学学校规模的扩大更多的是由适龄人口变化所引起的;而在2001年之后,则主要是教育决策者追求学校规模优势而大幅减少学校机构数——"撤点并校"政策所导致的。同发达国家一样,过分追求学校规模优势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对仍在进行的中小学学校合并政策必须要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