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及近年,分别上演了三次有关夏史真伪的论争。在第一次论争中,顾颉刚、王国维、徐旭生分别奠定了探索夏史的三种路径。第二次论争则以"疑古"与"走出疑古"之争为背景,基本上是第一次论争的延续。第三次论争方兴未艾,反映了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视角的介入,是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进入整合阶段的背景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鹚陋所闻,目前学界尚没有论者有"考古档案学"的提法.关于这一交叉学科的提法,其是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尚待今后工作实践的检验.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档案学的方法引入到考古工作的实践中.本文试就考古档案学的现实意义、具体内容、建议与措施谈谈笔者对考古档案学的浅陋见解,以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上博简《兰赋》中整理者释作"栽"的字当隶作"",读作"沫",指涉植物芬芳之尽。由此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关于《离骚》与《招魂》诗句中之"沫"、"沬",陈本礼以为旧讹"沫",游国恩先生认为"从未不从末"。笔者以为,游国恩等先生遽断"沫"非本字,恐有商榷余地,《离骚》与《招魂》所见诗句当以"未沫"为确。  相似文献   
4.
上博简《李颂》与《楚辞·橘颂》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相近之处.在用韵方面,两篇的思想存在诸多共性,都强调了作者对崇高道德理想的追求.《李颂》的面世在某种层面上能说明《橘颂》创作的早期性,也能进一步佐证《橘颂》并非后人的附会之作.  相似文献   
5.
编前语: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草长莺飞四月天,我们迎来第25个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致敬人物"让我们去了解李学勤先生的读书之道。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1933年3月28日出生,2019年2月24日逝世,享年86岁。李学勤的一生归纳起来,就是"读书治学"四个字。他自幼喜爱读书,年轻时博览群书,几乎靠自学成才。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次年夏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编著《殷墟文字缀合》,此后他的人生便与读书、治学无法分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出土文献为先秦两汉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上博简第八册的楚辞类作品便是其中代表.《李颂》歌咏的对象实际上是梧桐,《兰赋》表现了“幽兰”的意象,作者均是托物言志,表现作者所追求的道德理想.《有皇将起》与《鹠(鹣)》的关系尚难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这四篇文献展现了早期楚辞的面貌,为我们认识辞赋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之《尹诰》简,其释读断句颇多争议.作者参稽诸说,依据文献,作出了自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寒山作为一个在本国默默无闻的诗人,他的诗作在日本和美国却成为经典.文学他国化是比较文学的新兴理论,寒山诗在日本、美国的流播正是一个文学他国化现象的典型个案.日本和美国立足于本国文学的文学传统及其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规则,来对寒山诗进行本土化改造,从而完成了文学他国化的过程.寒山诗在日本、美国他国化的过程体现了日本和美国自身的文化特质.通过对寒山诗在日本、美国流播情况的考察,寒山诗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也随之凸显.  相似文献   
9.
活着     
人诗意地活,为了让人温暖如春的亲情,为了让人豪气干云的友情,为了让人如痴如醉的爱情,勇敢地活着,要是能把你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生命的最后一天,你的生命就会更有价值。——题记在古希腊,有一个消沉颓废的人向一位哲学家求教:“人为什么而活着?”那位哲学家回答说:“我也想知道,所以我要一直活着。”在无数个夜阑人静的时刻,我面对着深邃静谧的星空,脑海中始终盘旋着这么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条狭窄的思想之路,它的终点往往通向死亡。当我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当我开始否定活着的价值,周身便会被一种凉入骨髓的悲怆感所侵袭和…  相似文献   
10.
陈民镇 《邯郸学院学报》2012,22(2):49-57,100
新近发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2辑内容为《系年》,系一篇完整的先秦史书。综观全篇,似乎很难说是编年体,而是前所未见的一类先秦史籍。《系年》以记事为主,作者有意将历史上的治乱兴衰结合现实,有以史为鉴的意味。《系年》作者的视野不局限于楚国,目前来说它还不能被肯定为楚人作品。通过对《系年》虚词的初步分析,尤其是连词“及”的用法,可以看出其用词风格不同于一般的楚地文献,而且《系年》的素材来源当是复杂的。鉴于《系年》这一体例独特的佚籍与失传的“志”类文献存在诸多吻合,认为它很可能正是“志”类文献至少是类似于“志”的文献,可能还具有教材的品格。《系年》的体例与“志”最为接近,将其归入“故志”的大范畴是适宜的。《楚居》可视作一部“邦国之志”,而记载列国史事的《系年》则有“四方之志”的性质。《系年》虽非《春秋》类的编年体史书,但其写作的时代背景,与“诗亡然后《春秋》作”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