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3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个人的进步或者退步,往往是在社会的“要挟”下的被动生存,或者是自然地生存,因为个人的生活与生存永远是原教旨主义的.个人为了不被社会“抛弃”或者“边缘化”,个人要么跟着社会的要求走,要么“识时务者为俊杰”,要么自然而然地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以技术为王道的时代,技术成为衡量人的杠杆.技术属于“文明”范畴,“做人”属于“文化”范畴,人不能完全逃避时代.从大的文明或者生活方式来说,中国社会处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初期,农耕文明以内在精神为核心,工业文明以外显物化为核心.在这个“文明”时代,质量成为对教师的一个核心要求趋势,教师如何在“文化”与“文明”之间翻跟头,既是时代的话题,更是教师能不能吃这碗饭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2.
人类精神在根本上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典籍中,教育就是对典籍的体认。我们的教育只有回到典籍,才是自己的路,才有说话的资格。  相似文献   
3.
人的行为是塑造出来的,但我们所看重的往往是行为的显著形式或最后结果,因为行为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机制并不是每个人都试图搞清楚的。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是研究行为的最直捷的理论工具,本文通过条件反射的替代律、信号律、接近律和泛化学说,分析了行为的发生、形成和作用的机制。进一步用潜意识性条件反射假设对那些所谓的“无缘无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德育这个学科和"研究德育的人",如何形成一个伦理共同体?这个伦理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生存共同体"。应从人类永恒的使命——安身立命——来给自己立法,不是为一时一世立法,也不是用当下流行的某种时髦的概念或者口号来建构自己的学科体系。应从近乎永恒的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来建构自己的学科体系,像儒家、柏拉图、康德、黑格尔那样,用人类性情、人类理性和善来安身立命。今天需要检视德育学科的内容与体系,离伦理共同体有多远。  相似文献   
5.
我刊顾问刁培萼教授于2014年1月8日去世,这位勤于治学可敬的老先生,在新年伊始,终于永远停下了他写不完的书稿,放下了他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牵挂和思考,远行天国。刁先生从我刊创办担任顾问至今,从未懈怠过对我们的关注和指导,尤其是刁先生严谨治学,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以及多年来给予我们的无私关怀和帮助,令我们感动和难忘!我们为失去一位好师长而痛心;我们为失去一位好朋友而哀泣。对刁先生的离去我们表示深切的哀悼!在此特请我刊另外一位顾问,刁培萼教授的学生毕世响教授,撰文纪念。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二三十年,中小学逐渐沦落为大学的阴影与附庸,上小学是为了上中学,上中学是为了上大学,大学成为实际的教育目的,也成为衡量中小学的标准。这样,中小学教师就被拉到浅薄与平庸的路上。而一些中小学教师也往往放弃自己的权利与伦理立场,忘记自己的贵族原型,他们也甘于浅薄与平庸。社会的证明和反面的冲击,才能使世人意识到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深度与身份之尊荣。中小学开启人与文字的灵性和生命的激荡"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通过  相似文献   
7.
教授、教育家、教育学是几个相互关联的梯度要领在教育研究当中是不能够说得清楚的相互连带关系,而他们共同的思想应该是教育精神和人的境界,而不是人.教育是一个神圣与世俗相交织的实践,这个实践存在于教育各式各样的形式之中,这方是教育精神的一般意思.而教育的一般主题和主体是人,在时代下的要领应该是人民,教育学是人民学术,是革命学术,这才是中国教育的时代精神.然而,当下的教育,世俗的方面浓重,神圣的方面淡薄.人成为一个魅影的时代和教育家的宗教情怀,形成了"教育研究无我"的范式,教育学成为"我说的话和我没有关系"的说他人话,讨论他人的话题,成为一个狭窄而无谓,甚至元聊的美学假设问题建构,最终成为教育之中没出有教育精神的枯竭游戏.  相似文献   
8.
德育观念:道德知情权和道德使用权——道德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转型与观念和人的某种断裂 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时代处于什么样的文明之中:中国社会当下正在经验着历史上最大的文明冰河的转型初期——从农耕文明(河流文明,即内河文明)向工业文明(海洋文明)的文明转型,这个文明转型需要以世纪来论的时光。这个文明转型应该是人种、气质、道德、文化、精神、生活方式、社会、民族、国家和政府诸意义的全盘转型,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修修补补,  相似文献   
9.
教育“专业化”造就的是职业,不是精神,真正的教育是历史的通透,是辩证法.真正的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是:雪花有火花的光芒,寂静有音乐的韵律,悲哀是至乐,红色有蓝色的智慧,柔弱是刚健,躁动是安详,叫嚣扰攘是自由伸张自我,愤怒是境界,十字街头是彼岸世界.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运用视听觉的简单反应时测定与安菲莫夫神经过程检查表的操作,结合有关文献资料,探讨神经过程特性的表征问题。研究认为,简单反应时有其广泛的神经生理基础,是一积极的生理和心理参数指标,但它本身不能直接用来表征神经过程的特性,具有特化性。捷普洛夫等人的杰出研究表明:人的神经系统基本特性是个性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他所提出的神经过程的感受性,反应性与其强度之间的依赖关系及其它理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