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1.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天津时处西方列强联军殖民统治之下,霍乱一度呈爆发性流行态势,对当地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民间社会与天津殖民政府进行广泛防疫动员,并采取有力措施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使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遏制.这些措施在制度层面较多地呈现出西方防疫色彩,初步具备了近代防疫机制的某些性征.  相似文献   
2.
乔傲龙  段利军  付慧 《传媒》2023,(8):82-84
全面抗战初期,山西党组织的新闻传播以“借口说话”为主要策略,通过对敌后办报的探索,在全党动员和群众参与方面积累了初步经验。“晋西事变”之后逐步建成了独立的、体系化的党报网络,并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淬炼出组织形态的武装化、轻装化,以通讯网支撑内容建设,以交通网和读报组织支撑信息传递的“太行山经验”,并提出“太行山经验”为《解放日报》改版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最终沉淀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基本路线和党报传播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新记”时期的《大公报》,是知识分子、舆论机构与政治权力合作的典范:媒体成为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重要空间,为他们提供了自我表达的平台;知识精英的加盟和参与,使媒体得以提高自己的公信力与权威性;政府当局则通过前两者获得了国策建议和某种程度上的合法性认同。《大公报》对“清议”传统的接续近代以来中国的公共舆论,从历史性层面上看,承接着两汉以迄明清文人论政的清议传统。“清议之所与,荣于华衮之褒;清议之所贬,辱于朝市之挞。”作为“公论”化身的清议,具有强大的道德批判功能,“不待常刑而民自从化”。士人一玷清议,则终身不齿,百姓则“论定于乡而民不犯”。“存清议于州里,以佐刑罚之穷”,历代  相似文献   
4.
1942年整风运动之后,在中共"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号召下,各抗日根据地的黑板报开始普及,经过通讯小组"代办"和干部教师"包办",逐步形成了民众自办的局面,从传播内容到媒介形态均呈现出鲜明的大众化特征.黑板报以广泛的普及性弥补了大报的不足,在社会动员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同时丰富和拓展了群众办报的理论内涵及实践外延,在以此为中心构成的公共空间里,舆论作为一种新的力量登上了乡村社会的历史舞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组织方式和人际关系,推动了基层民主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