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为背景,论述了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条件和必要性,探索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本质和特点,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换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和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育救济":1917-1937年北京新型妇幼慈善事业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期,在官方和民间的双重努力下,北京传统的妇幼救济开始向现代转变,养教一体的"教育救济"成为新型妇幼慈善.这种救济模式力图通过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的传授从根本上改变贫苦妇幼的境遇,使其未来不仅能自食其力,而且可以参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负担转变为社会进步的助力.1917-1937年,妇女救济院和香山慈幼院是北京妇幼教育救济的典型个案.北京官方与民间人士以谋"完善教养"、"社会进步"为宗旨进行的慈善创新与实验,其救济成效和救济机制值得今人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益林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国生物的多样性和改善我国环境的质量,而且有利于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历史和现实影响。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家公益林的建设、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国家公益林建设对林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课程的尴尬现状主要表现为:德育知识之界限模糊不清,德育实践之修养流于形式,德育信仰之超越渐行渐远。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德育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即理性、信仰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入手进行本真意义的德育。所以需要从理性与信仰关系即德育之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信仰源泉这一基础性的理论层面进行反思。德育在善知识意义上是理性的科学,在心性教化意义上体现为修养的实践,在道德根基与源泉意义上诉诸于神圣的信仰。  相似文献   
5.
《十子街头》该影片描写四个失业大学生老赵、阿唐、刘大哥、小徐 ,性格各异 ,但关系却很好。刘大哥是个有志有为的青年 ,一心报效国家 ,在民族危亡的形势下 ,毅然回返家乡参加了抗日工作。小徐性格懦弱 ,对前途悲观失望 ,在自杀未遂后 ,回转老家。阿唐性格开朗 ,能够随遇而安 ,以给商店布置橱窗为生。老赵性情坚毅 ,对生活抱有信心 ,在报馆找了份校对的工作。老赵住的楼中有一位叫杨芝瑛的房客 ,在一家纱厂做工。杨上白班 ,而赵上夜班 ,因此二人虽是邻居却互不相识 ,且常因对方影响自己居室的卫生而写字条互骂 ,并往对方的房里扔脏东西。终…  相似文献   
6.
李少兵 《历史档案》2003,(2):119-125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礼”、“法”兼治的国家 ,这两种社会规范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 ,有时是“外礼内法”,多数时候则是“礼在法中”或“法在礼中”,因之典籍中常有“礼法”之称谓。但在社会的中下层 ,“礼”的作用一直更突出更明显 ,这成为中国民间礼俗文化源远流长的主因。礼俗较之礼法 ,是一种不太正式的社会规范 ,并没有太长期的太强的约束力 ,随着时代、社会、民族的变迁而改变是其一大特性 ,在某一历史时期在较大的范围内被突破也属司空见惯。 1 91 2 - 1 94 9年的民国时代 ,社会变迁的步伐较快 ,礼俗文化也就处在吐故纳新的阶段 ,新旧交…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佛教与基督教思潮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宗教思潮。其出现的原因按编辑《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一书的张钦土的解释,在于彼时国人认识到非适宜的人文思想不足以救中国,而宗教作为人文思想之有机成分,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讨论的一个主题。有人提倡,有人反对,有褒亦有贬,宗教思潮由此引发。张钦士的解释,确有其道理。 至于这股宗教思潮的成分、内容,张钦士侧重于基督教的教义,思想,同时指出社会上还存在其他一些宗教思潮,如新佛教思潮、孔教思潮、各教调和思潮、灵学思潮。在这里,重点考证民国宗教思潮中的佛教思潮与基督教思潮的关系问题。 民国时期,佛教与基督教虽然基本上是和平相处、各求发展的。但由于双方所处的外在环境相同,内部存在的教徒素质不齐,因人损教等问题相近,所面临的顺应时代、改革图存、振兴自身等任务相似,因而也有所交流,甚至发生争执辩论。两教各有一些人撰文,对比评论双方的教义、思想、作用。这样,就使这两种思潮发生了关系。总结起来,当时对于两者关系的论述,共有四种代表性论点。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考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佛学与现代新文化──中国现代史上佛化新青年与非宗教新青年论战述评李少兵民国时期,西方的各种现代文化已经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并很怏在文化思想领域取得了足以与传统文化相抗衡的地位,面对新文化的冲击,佛界人士有的惶惶不安,有的麻木不仁,有的则对此持欢迎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已有研究,但某些结论存在非学术化倾向。五四时期以"民主"和"科学"为代表的启蒙思想,以后功效不太显著,主要原因不在于救亡压倒了启蒙,而在于救亡需安内的情结下其自身的政治化。"可以亡文化不能亡天下"的思路也使人们把急功近利作为评判取舍中西文化的标准,失去了对内容及程度的准确把握。矫枉过正使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是否要恢复传统文化的难题,不得不面对民族精致文化缺失的苦果。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全盘西化论和本位文化论,则应进一步挖掘它们内在的本意,还原它们纯文化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整顿重点、市场准入、法律建设、政府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