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大凡艺术,必须具有魅力。语言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所谓魅力,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种扣人心弦,激人追求的感染力。对学生来说是强大而持久的人际吸引力、精神感召力、智慧开发力和学习内驱力。一个有教学魅力的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手中握书本,胸中有学生,亦导亦问,让学生登堂入室,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朱熹,人们自然就联想到“大儒”。在“四人帮”横行时,朱熹被骂得狗血淋头,谁还敢谈论他学习语文的方法。其实,“儒”是指读书的人,“大儒”者,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之谓也。研究研究大儒朱熹学习语文的方法,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何尝没有益处呢?心眼专一,是朱熹学习语文方法的要旨。他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不正中了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只片面强调读、写,而不重视听、说的弊病吗?他特别强调“心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这个题目,我知道是“犯忌”的。因为我国教育界当前流行着这样的公式:“教师不能当演员,只能当导演。”我想把这两者如此截然地分开是大可不必的。我认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是既当演员,又当导演,以导为主。理由之一:导演是幕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有人就会颇不以为然地说:“课堂是传授知识的神圣而庄严的地方,不是说相声的场所!”于是他就抱着那本课本,按照参考资料,象虔诚的教父在讲解那《圣经》一样.而结果呢?课堂上学生不是进入“愤悱”状态、就是进入“睡眠”状态或“半睡眠”状态。我以为这与教学索然寡味,缺乏趣味性大有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乐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把课上得趣味盎然,使学生娱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触发其情思,开发其智力,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持续不断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5.
《天籁之音·首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奖赛优秀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天籁之音》,是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并发行的大型诗词作品集。主编麦地,总监李剑锋,主编单位为北京纯文图书编著中心。该书书名的副标题为“首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奖赛优秀作品集”。作为读者,我从头至尾读完了从“前言”到最后一页(997页)的一万五千余首作品。尽管其中不乏上乘之作,但  相似文献   
6.
《指南录后序》被选作高中语文教材,编者在注解中指出“有删节”。将选文与原文对照,编者删去了原文倒数的第二段: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无之灵,宗庙之福,脩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传统名篇。“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认为“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说“以记叙为主”是不错的,但说这是一篇“杂文”却不恰当了。我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杂文,尽管它是散文中的一大品类,但毕竟有它独自的特征。众所周知,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它必然是以论说为主,而不是以记叙为主。而《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以白莽、柔石和作者的交往为主,兼顾了冯铿、胡也频,提及了李伟森。作者记叙了许多琐  相似文献   
8.
酷暑盛夏,到号称长江“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来批阅高考试卷,确实是一大苦差事。为了培养人才,虽苦犹乐,特别是当看到不少考生能在两个半小时完成题目较多,难度较大的现代文、文言文之外,还能写出八百字左右的观点明确,有所分析,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时,更使我有苦中自有乐,乐在吃苦中的感觉了。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的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已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我们语文教师执教时,因各人体会不同,教起来也真是五花八门。有的人看到这篇童话写于一九二九年,于是在时代背景的介绍中,大谈一九二七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后,中国革命处于十分艰难的阶段,许多人觉得革命前途渺茫得很,甚至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有的人硬说那个石像就是指某某。这种脱离课文的特点、脱离作者当时的思想认识去强求作品的思想性和政治意义的教法,是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的。《语文学习》一九八0年第二期,孙越舫同志的文章回忆一九三五年春天叶圣陶先生在上海开明书店给练习生导读《古代英雄的石像》时说: “叶老在课堂上并没有多讲话,象往常见到时一样,笑容可掬地先问了一下有没有预习过,是怎样预习的,然后指名叫一位同学试读一遍。这位同学在我们中算是学历最高的,他读得有声有色,我们都被课文的内容和他的声调吸引住了。叶先生自然感到很满意,先表扬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增学一点古典诗词,使其与课文配合默契,相得益彰,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面,调动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我根据教学需要,把这种“穿插”有时放在开篇、有时放在中间或结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