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教育   75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群体智能理念指导下的出版流程再造,其最终目标是使出版企业拥有一套先进、完善的数字化、融合化、智能化的生产管理流程.可以说,智能化的出版流程,能够将智能选题策划、智能审校纠错、智能排版印制和智能营销推荐有机融合,以更加数字化、融合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来推动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新闻出版业的提质增效,它将是出版企业出版流程发展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2.
阅读无锡市东土夅实验学蠽炝樾3さ墓芾砭?叙事,一种人性的感动油然而生。在这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摈弃了以往太多"他治"色彩之后体现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治"色彩。这种"自治"色彩缘于对作为学校重要主体的教师、学生"自我"的唤醒,并集中突显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是尊重学生个性,还是倡导遵守规则?》中的案例,呈现的是教育日常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通而又非常典型的课堂教学现象,以至可以用“习以为常”与“司空见惯”来形容。于是,我们常会“顺着”这一现象的发展轨迹,习以为常地设想“后面一组四个同学都站起来回答问题”,那课堂秩序将是怎样的一种后果?我们也常会“顺着”听课者的思路,司空见惯地推演一旦教师破坏了自己设定的规则,并对其他学生“起到了破坏规则可以得到鼓励的暗示作用”,则从近处看,课堂上就可能出现“恶意从众现象”;从长远看,“对所有学生的终身发展无益”。因此很“自然”地得出…  相似文献   
4.
本试图从历史行程与问题检讨、内在剖析与关联突显、观念把捉与策略操作等不同研究纬度。对“九五”以来的教育现代化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并从“问题意识”出发,在批判性反思基础上,指出教育现代化研究尚待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幸福:一种相似的"拱廊街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问题,有一种"拱廊街计划"式的相似,好奇的眼睛与征服的野心总使人坚信可以寻觅到开启的密钥,而迷宫般的繁复与庞杂却使其往往无法真正解读幸福的精神暗码.文章试图借用"拱廊街计划"作为某种隐喻,寻求观测幸福问题的"另类眼睛":其一,在现代性流动、新奇、碎片、偶然的呈现特质中,幸福问题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又是沿着什么样的理路发生变化?其二,生存并跃动于行动者关系中的幸福感会不会只是个人主观之事?它是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修正的?其三,福特主义的工资增加方式与幸福教育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结?作为文化实践的幸福教育需要怎样的"延迟"?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历史语境赋予教育公平不同的历史使命,资源配置的权力运作、阶层分化的新元素介入、公共政策的权威性配置,平添了教育公平解读的复杂。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其复杂本身,而且更在于对复杂的茫然而引发的直面迟钝与集体无意识。因此,明晰教育公平中的错综复杂,唤起某种研究自觉,教育公平及其公共教育政策方能承载起学术与实践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7.
"教学时空"不仅作为自然性时空,以一种"存在性"要素呈现出来,而且更多地作为社会性时空,以一种"建构性"要素彰显出来,并可能引发由教学时空分析视角产生的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新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指向“改造性实践”的教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借助于对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及其最终指向的分析 ,对当下教育实践中的反思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教育行为的品质和教师的品质进行批判性再反思 ,既提供了另一条研究反思的路径 ,又将教育反思的最终旨归指向“改造性实践”。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思想与观念的呈现的表达,似乎是一件很常态的事;与之相关联,表达的“私域”与“公域”边界的无法设定甚至模糊不清,同样也是一件常态之事。因为如同人必须生存一样,人不能没有表达,表达就是一种生存,或者就是一种生存表达。需要追究的是:对表达发生作用的解释,还可能从什么维度找寻?这些作用,怎么使表达的选择走向了一种不选择,继而又走向了一种人为选择?这些选择与人的解读、人的处境、人的生存之间,构成了一种怎样的关联?文章以为,植根于实践的规则,更具有某种非强迫性;规则的“显”与“潜”之间,也更具有某种合谋,前者导致的就范,既无奈又自愿;后者导致的结局,既有形又无痕。由此生发出的表达策略,就不仅仅是简单迎合的趋强,而且有多种谋求的博弈,亦不排除异化的可能,甚至还有更多。  相似文献   
10.
“集体性知识”,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解释框架,更多是看问题的整体视角:从整体关照的角度,凝视精神产品生产方式对社会活动、对群体间的关系、对人的精神状况所形成的错综复杂与跌宕纵横;更多是一个过程:以某些特殊方式,诠释教育改革的不断阅读、重新发现、一再开始;更多具有方法意义:构成最一般的分析背景,是理论构想的来源与经验研究的实际范域。在这样的理解下,知识、集体、理论资源也更兼备丰厚与拓展的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