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择徒拜师是传统武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至今在民间习武群体中被衍传着.传统武术师徒传承分有入室弟子和一般弟子两种类型,只有通过正式的拜师仪式后,才算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这种师徒传承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但并非属于"过去式",需要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它进行理性的甄别取舍.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也建立了丰厚的乡土文明,产生了系列的建立在乡土基础上历法、人伦关系甚至精英文化。正因为如此,费孝通把传统中国叫做乡土中国。进入到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3.
结合中国传统道德原则和规范,分析了西拉斯·马南人生中三次重要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指出了建立和谐的人伦关系,对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安定产生着积极深远的影响,爱别人的人才能长久地得到别人的爱。  相似文献   
4.
两晋通过礼家议礼而皇帝裁定的方式规定了故吏为旧君服齐衰三月的制度。此服叙规格与先秦制度一致。但这一看似回归经典的制度若以曹魏制度相对照并联系两晋相关的礼讼来考察,实际上隐含了统治者对于旧君故吏关系的控制的目的。一方面两晋统治者因为认识到这对关系有利于强化君臣关系维持统治秩序而承认其合法性;但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旧君故吏“私义”关系的过度发展又会威胁王朝“公义”的落实,具有潜在的破坏政治秩序的危害,故采取了种种措施限制旧君故吏关系的发展和淡化这一关系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伦理是一种自然伦理,它是建立在生物生殖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人伦关系原则,一旦人的物质生产真正替代和超越人的动物性的繁衍生殖性质,人的自然伦理关系就不复存在,而摆脱这种自然伦理的物质基础就是生物生殖的科学和技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阴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法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推崇用封建的“礼法”来规范人伦关系,片面强调不平等的政治伦理教化功能,维护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血缘关系。总的来说,这种文化制约个体的自由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华民族温顺谦卑、平和柔弱性格的生成,在政治、伦理、经济和教育等方面表现出阴柔特征。  相似文献   
7.
8.
爱作为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其本质是通过把在伦理关系上相统一而又分离的事物重新整合起来,以化解各种伦理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爱的本质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即通过爱自身的整合力量能够激励道德主体扬弃身与心、个体与伦理实体以及天人之间的分离,从而实现身心关系、人伦关系、天人关系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9.
人伦关系是围绕人伦展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关系.它随着人类的起源而同步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日趋复杂日显重要.人伦关系状况是衡量一个社会现状的重要指标.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对人伦关系有着深刻反映.作品通过刻画两对怪异的视金钱如命的父女、两对深受封建传统思想毒害的夫妻和三对唯利是图的功利朋友,让人洞察到他们人伦关系的异化.这些隐而不显的人伦关系如一面大镜子,折射出了腐朽、黑暗的社会大背景,烙下了那个道德沦丧、金钱至上的社会印记,揭示了封建社会崩溃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成员个人的安身立命,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性格。深入挖掘并弘扬中华文化的积极处世之道,一定能为我国社会治理和全球治理提供宝贵的精神营养。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0月l2日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各种民族文化都有其特有的处世之道。所谓处世之道,就是一个民族在处理各种社会人伦关系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一套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中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