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利巴韦林对小鼠生长发育和小肠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30只1月龄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低、高剂量利巴韦林组分别按照5mg/kg、10mg/kg体重灌胃药物,连续用药14d,每周清晨称重,采集血液和组织样品。结果:利巴韦林能够提高小鼠日增重,且低剂量用药7d的促生长效果明显(P0.05)。给药14d后,低剂量组脾脏指数比高剂量组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利巴韦林组红细胞数下降,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数量极显著降低(P0.01),淋巴细胞数量极显著升高(P0.01),低剂量组白细胞总数极显著增加(P0.01)。高剂量利巴韦林破坏了小肠黏膜上皮形态结构,抑制了小肠绒毛发育;而低剂量利巴韦林能够提高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比值,增强小肠功能的发挥。结论:利巴韦林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但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利巴韦林的促生长和免疫增强效果减弱。在临床应用上,应注意根据不同的个体来确定利巴韦林的适宜添加剂量和合理应用时间。  相似文献   
2.
ainibuby@gmail.com问:我的孩子5岁8个月大,前几天右眼内眼角开始发红,眼白处可见很多血丝,用了利巴韦林滴眼药,每天上午1次、下午1次,连用了4天也不见好转,接着用氯霉素滴眼液,也不见好转。孩子无痛感,无异物感,视力也还正常。  相似文献   
3.
利巴韦林与氯化铜反应形成了蓝色柱状氯化利巴韦林合铜(Ⅱ)配合物.本文研究了其晶体结构,红外和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和溶解性等性质.表明该配合物易溶于水、微溶于甲醇和乙醇,有改进其药效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专家频道     
鼻窦炎家里怎么护理Q:儿子3周岁了,是过敏性体质,鼻炎反反复复发作,现在已是鼻窦炎了,听说这病对胃口和记忆力都有影响是真的吗?在家里应该怎么护理?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研究利巴韦林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并建立利巴韦林软胶囊质量标准。方法:采用Ascentis Express C18 HPLC色谱柱(250×4.6mm,5um,100A),0.03mo.l L-1硫酸铵,检测波长为207nm,流速为0.8ml/min,柱温为30℃。结论:本制剂符合药典标准适合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6.
238034038@sina.com问:我的孩子4岁,患手足口病,已经治疗了3天,口服蒲提兰、施保利通、匹多莫德、口炎清、利巴韦林和维生素B12.现在疹子的颜色变暗.还有一些疹子破后结痴,他也一直没有发烧,精神状态良好。请问,孩子的病情是不是正在好转?  相似文献   
7.
李毅 《西藏科技》2009,(7):51-52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简称传单)的疗效对比。方法:70例传单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35例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治疗组35例给予更昔洛韦10mg/kg/d,均静脉滴注,疗程均为7~10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68.57%,(P〈0.01);治疗组热程、咽峡炎改善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肝脾回缩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变异淋巴细胞恢复至〈10%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或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单较传统的利巴韦林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利巴韦林是高效的广谱抗病毒药物。文章对它的理化性质和应用,合成原理以及生产方式进行了概述。重点则介绍了发酵法合成利巴韦林的原理、现状以及对发酵过程优化的一些研究。最后对发酵法合成利巴韦林的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利巴韦林注射液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利巴韦林注射液的含量,与液相色谱法(HPLC)比较. 两法测定结果偏差<1%,本法简单、快捷、准确,为制剂车间半成品的质量快速控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  相似文献   
10.
科学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和中国大学科研能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随机过程构造了一个数学模型来刻划具有“成功产生成功”效应的科学生产过程。该模型能够精确地预测科学生产率的数量分布 ;采用二种新方法推导了科学生产率的理论分布———韦林分布 ;给出了韦林分布的数字特征 ,还提出了估计参数的二种新方法 ;转换数据法 (TDE)和极大似然法 (MLE) ;为了验证该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给出了 1991- 1995年共五年科学生产率在中国各大学分布的观察值和理论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