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2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毋与勿     
"毋"音wu,"勿"音wu。两个词都是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不要"。但是,"毋"多用于书面语,如"请毋妄言、宁缺毋滥";"勿"既用于书面语也用于口语,如"切勿倒置、请勿胡言乱语"。用在标牌上或仓库、房门上的禁止语或劝阻时一般用"勿",如"请勿攀摘花木、请勿吸烟、请勿入内、非请勿入"。另外,它们的搭配不同,用"毋"组  相似文献   
2.
高中物理各科中,物理相对较难的一科,大部分同学,特别是中差等学生,普遍意觉:"上课听的懂,下课做题不会做"。学习物理从"雾里"到"勿理"。本文就这一普遍问题,谈谈如何解决高中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速茫。  相似文献   
3.
王志远 《武当》2014,(11):17-20
太极尺拳武不耀武,而以柔弱示人;威不扬威,而以德技化人,其修为的最终目的是明确而统一的,即修为内劲。张三丰诗云:“年月日时空有着,卦爻斤两亦支离,若存会得绵绵意,正是勿忘勿助时。”说的是,长年累月的追求着法,最终总是徒劳“空”的,推求“卦爻”方位变化,权衡“斤两”轻重,最后亦是支离破碎的,唯有存得“绵绵意”才是根本。“绵绵意”,即绵绵气也。绵绵劲也。“勿助者”,顺其清静自然也。  相似文献   
4.
慈溪话中的"勿"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慈溪话否定副词的用法。考察以慈溪话中否定词"勿"的语义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勿结构""勿字句"以及与"勿"有关的合音合义词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5.
绍兴方言否定副词"勿"音变现象比较特殊,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语流中常与所搭配的音节发生合音,二是在固定结构"A(B)勿A(B)"中常常脱落,出现重叠反复问句形式.两种情况音变过程中的音节结构模式和变调模式均非常特殊.引起绍兴方言中"勿"变化的原因除了低浊短促的语音特色、活动能力上的粘着性再加高频率的使用以外,也是相关词语的音变趋同化规律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误漏颇多.对"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数句的<疏证>补正如下:1.<疏证>谓<诗品>"尚规矩"之评本于<晋书·陆机传>"士衡'服膺儒术,非礼勿动'".按当本于<抱朴子>佚文及<陆机别传>等.又<疏证>谓"尚规矩"是褒义,不妥.2.<疏证>校释"不贵绮错",前后矛盾.3.<疏证>未笺"直致"语源.4.还分别补述了陆机诗"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的种种表现等.其中,特别指出"尚规矩,不贵绮错"的实质,是只知"通"而不知"变".  相似文献   
7.
列夫·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表现出一种顺从、不抵抗和仁慈的特点。它不符合社会运动的规则,具有局限性。然而,该思想的存在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它不但是托尔斯泰维持创作的动力之一,而且也是他得以抒发真情实感的源泉和抨击一切旧制度、旧形式的武器。  相似文献   
8.
一个拥有110余万人口的山区大县,义务教育各项指标稳定保持在国家规定范围之内,顺利通过了省“两基”复查;在全省率先普及了实验教学;高考连续三年名列临沂全市之首,且进线人数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2年高考本科录取人数2209人,是1999年的2.1倍;两年来考入全国  相似文献   
9.
"诚意"作为《大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它强调"慎独""勿自欺"和问心无愧,重视道德自律,彰显了儒家的精神风貌,在当今社会具有最基本、最一般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勿”、“物”二字的本义,众说纷纭。窃以为“勿”的本义即“以犁起土”。由此引申出“土色、相土色,色、杂色,杂色帛,旗帜”等意义。“勿”为“犁田”.“物”即“犁田的牛”;之后“物”才产生了“杂色牛”这一意义。“勿”与“物”之间有假借或混用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